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千百年来引得无数历史看客的唏嘘,或许更多是因为悲剧英雄总是特别容易引起共鸣。那么我们试着去掉这层感情因素,分一下李广的悲剧到底根缘在何处呢。
一、攻守两端。李广是三朝老臣,成名甚早。在还没有成为老将的时候,就受到过文帝的褒奖。在平定内部藩王叛乱的战争中曾经立过功。但是在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对匈奴主要还在积蓄力量,没有大规模军事冲突。而李广这一时期长期担任边郡太守,作为边防的军政一把手,直面匈奴的入寇。李广的名气主要成就于这个时期,也就是实打实的被对手的评价为飞将军,有一些小规模作战的记录,可以想见作为边防防守的悍将,确实是实至名归的。但是到了武帝励精图治出塞主动出击的时期,李广的几次从军出征的战绩却也确实不理想,这其中虽说肯定有卫青排挤的因素,经常是以偏师的身份,但偏师不一定就一定意味着失败,而且汉军主动出击的战略思维下,找到预定战场也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然霍去病的壮举也不会显得那么惊世骇俗。总之,为将领者对于不同的战争类型各有擅长,也许李广确实更加适合固守而不善于长驱直入寻找战机。
二、带兵做人。汉初的军权主要掌握在淮泗军人功臣集团的手中,等功臣一代凋零殆尽,二代中除了出了一个周亚夫其他都是酒囊饭袋。于是军权到了武帝的外戚手中,也就是前期卫青、霍去病,后期李广利。他们能在高级指挥位置上主要是凭借和皇帝的特殊关系,在此基础上如果像卫青一样老成持重,做人也还算可以,就算得上万幸;像霍去病一样相当于抽了张SSR白金神卡,只能说长公主的府邸中人才密度实在太高,而后期抽到的李广利完全不会打仗,也属于是前期把RP值用光了。这些外戚将领主要的本事是听皇帝的话,领兵在外皇帝放心,这是任何其他人替代不了了。至于会不会打仗,全凭运气。而李广出身的山西(当时说的山西就是陇右)军人集团,长期就是汉军中下层军官的人才基地,他们想要成长为高级将领,没得什么可以凭借,只能考自身带病和战功。于是关于李广爱兵如子同甘共苦的记载应该是其来有自,而且因种种原因自杀后在士卒百姓中的影响,也可以看出他的影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