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读书简友广场
从印刷工到国父《富兰克林传》

从印刷工到国父《富兰克林传》

作者: 名程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2-17 05:37 被阅读0次

    亲爱的朋友,你好!今天是我日更文章的第76天,我是名程,一个在创业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服输的人,信奉终身成长,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持续学习输入,不断输出分享,希望不管是分享一点事业,情感或者学习方法认知,希望有一点点收获!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叫《富兰克林传》。提到富兰克林,咱们中国人最熟悉的是他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阴雨天,带着儿子做的那个风筝实验,实验证明了,闪电并不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什么上帝的怒火,而只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和我们平时生活中因为摩擦等原因产生的电并没有什么不同。

    再有就是知道他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头像被印在最大面值的美元上,被美国人尊为国父。

    其实富兰克林的传奇远远不止于此。他出身普通,一生只上过两年的学,却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比如,在商业上,他白手起家,一手建立起一个媒体集团,42岁就实现了个人的财务自由;又比如在外交上,他连横合纵,一手促成了法国对新生美国的支持,帮助美国打赢了独立战争;在政治上更不用说,他铁肩担道义,反抗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支持并推动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是唯一在4份美国建国文件上都签署了自己名字的人。

    另外,咱们熟悉的还有,在文学上,他写了像是《穷理查年鉴》《富兰克林自传》等等塑造美国国民性的作品,而且,他还开创了美国幽默文学的先河,深深地影响了马克·吐温、威尔·罗杰斯等后世美国作家。

    富兰克林还很有兼济天下的风范,在他还只是小有成就时候,他就热心于社区服务,组织创办了公共图书馆、消防队、保险互助会等等公益事业。这些后来甚至成为了美国的国家特征之一。

    事实上,大家之所以对富兰克林有着深深的敬意和兴趣,不仅仅是因为他取得的那些成就,还因为,无论看出身还是天资,富兰克林都只能算是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只上过两年学,可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勤奋自学和好奇心,在这么多个领域做出成绩。

    就像本身作者沃尔特·艾萨特森所说的那样,富兰克林最了不起的成就,其实是他成就了自己。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富兰克林的一生足够励志,能够给我们很多地参考和借鉴。

    这本书的作者是沃尔特·艾萨特森,他做过《时代》周刊的总编辑和传媒巨头CNN的总裁,但他最知名的身份是传记作家。除了这本书,艾萨克森还写过《史蒂夫·乔布斯传》《基辛格传》《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等多部大爆的传记作品。其中《史蒂夫·乔布斯传》咱们也解读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一听。

    一 从学徒到美国国父

    好,咱们先来看看富兰克林是怎么从一个给哥哥做学徒的穷小子,一步步变成美国国父的。

    01 波士顿时期(1706-1723年)

    1706年1月17日,富兰克林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当然,严格说来当时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波士顿还只是英国在北美的一块殖民地,一直要到70年后,通过包括富兰克林自己在内的一批美国建国先贤的共同努力,才建立了美国这个国家。

    8岁的时候,富兰克林被父亲乔赛亚送到波士顿文法学校学习,希望他日后能成为一名牧师。可仅仅一年后,父亲就发现富兰克林思想活跃,反感权威,对宗教缺乏敬畏,甚至持一种戏谑和调侃的态度。

    比如说父亲每次吃饭前后都会向上帝虔诚地祷告,可富兰克林却很不以为然,有一次他对父亲说:爸爸,我觉得你与其向上帝祷告,还不如向咱家腌制过冬食物的那个桶祷告。

    富兰克林终生奉行实用主义,他认为上帝虚无缥缈,鬼知道能不能赐给人食物,可那只桶里却实实在在地装着能填饱肚子的食物。

    富兰克林的这种个性显然不太适合做牧师,所以父亲很快把他转到另外一所学校,学写作和数学。他文笔很好,但是数学学得很差。这所学校富兰克林也只呆了一年的时间,一年后他就被父亲带回家,开始在父亲开的生产肥皂和蜡烛的店里帮忙,这一年他10岁。

    这一辈子,富兰克林就接受了10岁以前这两年的正规教育,这一方面让他因为缺乏系统的学习,丧失了取得更大成就的可能性。比如说,虽然对于科学的兴趣极其浓烈,但是富兰克林只是一个有天赋的发明家,而没能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做出伟大的理论贡献。

    另一方面,因为富兰克林终其一生始终保持好奇、好学,他甚至把这个缺憾变成了某种程度的优势。美国很多历史学家就认为,如果富兰克林接受了太多规范的学术教育,他的写作风格就不会那么率直,不会那么容易被底层民众理解和接受,他后来的社会影响力也就不会有那么大了。

    做了家里帮工的富兰克林并不喜欢做肥皂和蜡烛,而是对航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父亲乔赛亚不想让富兰克林做水手,他已经有一个儿子丧生在航海里了。但是,他也没勉强富兰克林一定在家里做肥皂和蜡烛,而是领着他去拜访了一些手艺人,想看看他对什么感兴趣,然后给他选一个陆地上的职业。

    因为这段经历,富兰克林对手艺人终身抱有好感,这也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为他后来避雷针、双焦距眼镜等一系列的发明埋下了伏笔。

    这一段手艺人寻访之后,富兰克林先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刀具制作,然后12岁这一年,正式给自己的哥哥詹姆斯当起了学徒,成了一名印刷工人。我们现在看,以前的小孩生活真苦呀,12岁就已经签合同开始工作了。

    但是,这份工作对富兰克林的一生影响巨大,不仅仅让他掌握了一门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他接触到很多书店的人,混熟了之后,富兰克林就可以从他们那儿借书看。借到的书五花八门,富兰克林兴趣广泛,也不挑书,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广泛的阅读极大地弥补了富兰克林在学校教育上的短板。

    在看书的同时,富兰克林还刻意去锻炼、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他常用的方法是,找一些好文章,读完后做一些简短的笔记,然后把它们放到一边,几天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观点复述出来,再和原文做比对,找出出入和差距。为了增加难度,他还会故意打乱笔记的顺序,用自己的逻辑来组合文章。

    通过这种练习,富兰克林不仅很快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风趣幽默、亲切近人、明晰直白。知识储备的增加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费城&伦敦时期(1723-1732年)

    1723年,因为觉得哥哥对自己过于严厉和苛责,17岁的富兰克林决定离开。离开哥哥后,富兰克林跑到费城找了一份印刷工作,还结识了当时的费城总督基斯爵士。基斯很欣赏富兰克林,劝他开一家自己的印刷店,还承诺给他很多帮助,包括承揽政府的生意,提供信用担保,让他去伦敦购买印刷设备等等。

    1724年11月,兴奋的富兰克林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程,可没想到基斯是个大忽悠,等他到了伦敦才发现基斯承诺的帮助都是空话。虽然没能买成印刷设备,创业大计也被迫搁浅,可伦敦城的繁华吸引了富兰克林,他很快就找了个住处,又靠着多年的从业经验,在伦敦一家著名的印刷所找了份工作。一直到两年之后,1726年7月,富兰克林来伦敦的路上认识的一个叫德纳姆的商人,邀请他回费城为自己工作,富兰克林才踏上了归程。

    回到费城仅仅几个月后,德纳姆不幸染病去世,为了生计,富兰克林只好重回费城的老东家那里工作。不过,富兰克林开创自己事业的念头这时已经很强烈,他很快就找了个合伙人,解决了资金问题。

    1728年,22岁的富兰克林正式创业,开了一家印刷店。在富兰克林的努力下,印刷店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不久之后,合伙人又发现自己更适合回家务农,而不是做印刷生意,于是他选择退出,把股份转让给了富兰克林。这样,富兰克林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印刷店。

    富兰克林的生意发展得很快,但他并没有止步于印刷,过往的工作经验告诉他,只做印刷不会有太大的出息,掌握内容的来源和发行渠道才是王道。所以,富兰克林准备办一份自己的报纸,挑战当时费城唯一的报纸《美利坚信使周报》。可富兰克林没做好保密工作,他的老东家知道消息后,抢先推出了自己的报纸。这怎么办?

    富兰克林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给老东家的竞争对手《美利坚信使周报》连续匿名投稿。因为他的写作才华非常出众,一段时间后,《美利坚信使周报》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而他老东家的报纸越来越无人问津。

    最终,撑不下去的老东家只得退出,把报纸卖给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接管报纸后,把报纸改名为《宾夕法尼亚报》,又对报纸的内容做了大幅度修改,向《美利坚信使周报》发起了挑战。

    这之后,这两份报纸缠斗了近十年,《宾夕法尼亚报》在内容上占优,更受老百姓欢迎,可《美利坚信使周报》的老板布拉德福德是费城邮政局的局长,掌握着报纸的发行渠道,他用手中的权力打压富兰克林,逼得富兰克林需要贿赂邮差,才能让他们帮自己发送报纸。

    1737年,富兰克林利用布拉德福德账目不清的纰漏,成功地把他拉下了马,自己做了费城邮政局的局长,才彻底解决了发行渠道的问题。失去权力庇护的《美利坚信使周报》很快走向没落,这样,经过十年的努力,富兰克林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涵盖产品、内容、印刷和发行等多个领域的媒体集团。

    03 多面的富兰克林

    社会公民&作家&科学家&发明家

    富兰克林还非常热心社会公益,在事业小有成就,自己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他创办了公共图书馆、消防队等公益组织,用以服务社区,改善民生。

    早在1727年,富兰克林就成立了一个共读社,成员把自己的书籍贡献出来,放在一块儿,供大家一起阅读、学习,还会一起探讨一些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的问题等等。这是最早关于读书会的尝试。

    后来,因为购买书籍、维护日常运作需要很多资金,富兰克林把共读社发展成了会员制的图书馆,通过收取年费获得资金,然后从伦敦购买所需的书籍。

    这家图书馆是北美殖民地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正式成立时,富兰克林亲手写下的馆训:致力公益,神圣无比。

    到1748年,42岁的富兰克林生意已经颇具规模,特别是他写的《穷查理历书》广受欢迎,在市场上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发行量比他最大竞争对手的发行量,大了10倍还多。生意上的成功自然给富兰克林带来了滚滚财源,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时的富兰克林已经财富自由了。

    不过,富兰克林骨子里并不是一个贪婪的资本家,财富自由后他并没有想着怎么把生意做得更大,挣更多的钱,发更大的财。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说,他宁愿别人说他活着的时候很快乐,也不愿说他死的时候很富有。于是,42岁的富兰克林决定激流勇退,把生意交给其他人去打理,他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到自己更感兴趣的领域里去。

    你看多潇洒啊!我们所有人可能都有个类似的梦想。只是,我们不一定能那么潇洒地放下名利。富兰克林就能!

    富兰克林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所以,他更善于动手实验,而不是做理论研究。比如说,还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他曾把不同颜色的布片放在雪地上,然后,根据它们所覆盖的雪的融化程度,得出了深色布料比浅色布料更容易吸收热量的结论。

    富兰克林做过的最著名实验是风筝实验。在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闪电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是上帝的怒火。可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没那么神秘,它很可能只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富兰克林决定做个实验。

    1752年6月,富兰克林选了一个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的阴雨天,带着儿子威廉来到一个空旷地带,放起一个装了金属杆的风筝。富兰克林让儿子拉着风筝飞跑,当一道闪电掠过天空时,富兰克林用手触碰风筝上的铁丝,顿时感受到一种被电击的麻木感。

    其实在富兰克林之前,包括牛顿在内的一些科学家已经猜测,闪电很可能只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可他们没人想到动手做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最终把揭开闪电秘密的荣誉留给了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对科学的兴趣可不只仅仅是满足好奇心,他非常注意科学的实际应用。比如说,他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颜色的布料吸收热量的能力也不相同后,就给出了在炎热的夏天不适合穿深色的衣服,以及存放食物的储藏室必须涂成黑色等一些具体的建议。再比如说,在他做完风筝实验后一个月左右,他就发明了避雷针。

    除了避雷针,他还发明了很多特别实用,又特别有创意的东西,像是老年人使用的双焦距眼镜啦、游泳眼镜啦、泌尿导管啦、新式路灯啦。你完全想象不到,特别有意思。

    1753年,因为证明了闪电是天空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发明了避雷针,以及发现电荷守恒定律的种种成就。富兰克林被伦敦皇家学会授予金质奖章,并选为院士,这也是伦敦皇家学会第一次把这个荣誉,授予一个生活在英国以外的人。同一年,哈佛和耶鲁也授予富兰克林荣誉学位,富兰克林在电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广泛地承认。

    政治家富兰克林

    1753年这一年对富兰克林这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他不仅在科学领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地位,而且,还被英国政府任命为北美殖民地的邮政副总长。这个任命,除了对邮政效率和他本人的事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对整个历史来说更重要的是,作为邮政副总长,富兰克林有机会遍访北美的13个殖民地,接触到各阶层的民众,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北美各殖民地是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的潜在联盟。

    虽然当时,甚至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富兰克林还是把自己看成是大英的子民,把北美殖民地看作是英国的海外属地,但是,把北美各殖民地看成是具有共同利益的潜在联盟的观念,却在富兰克林的头脑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最终促使他支持和推动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成为了美国的开国领袖之一。

    1757年6月,时隔三十多年后,富兰克林第二次横渡大西洋前往伦敦。三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去伦敦是为了购买印刷设备创业求生存。三十多年后,他已经是一个名满天下的51岁长者,他这一次去伦敦是作为宾夕法尼亚的代表,为宾夕法尼亚的民众争取权利。

    富兰克林认为,生活在殖民地的人同样是英国的子民,而不是二等公民,他们应该具有和英国民众同样的权力,包括选举像英国议会一样的,具有立法权和征税权的殖民地议会的权利。但是,当时宾夕法尼亚还处在领主佩恩家族的控制之下,作为既得利益者,佩恩家族显然不可能同意富兰克林的要求。

    几次接触不欢而散之后,佩恩家族宣称富兰克林是一个“恶棍”,并宣布不再和他打交道了。愤怒的富兰克林转而希望把宾夕法尼亚从佩恩家族的手中解脱出来,变成由英国国王和大臣直接管辖的皇家殖民地。可他的这个述求同样碰了壁,因为实际上不仅仅是作为领主的佩恩家族,大部分的英国大臣也都认为,殖民地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应该处于附庸的地位,而不应该享有和英国民众同样的权利。

    出使英国的使命以失败告终,这让富兰克林体会到了深深的挫折感和苦涩,他开始意识到,在英国,把殖民地的看成是二等公民的,不仅仅只是佩恩家族。不过,富兰克林没有立即返回费城,他很享受在伦敦的生活,特别是英国知识界对他的崇敬和厚爱。他在英国呆了5年,这期间他带着儿子一道游历英国,去了父亲的出生地寻祖,获得了牛津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博士学位,还去了苏格兰、荷兰等地访问,一直到1762年8月,他才觉得,是时候回家了。

    回到费城后,富兰克林并没有放弃为殖民地争取权利的努力,只不过,以前他希望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而现在,他寄希望的是自下而上的抗争,他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希望把宾夕法尼亚置于英国国王的直接统治之下。佩恩家族被彻底激怒了,他们发起了反击,在1764年的10月的宾夕法尼亚议会选举中,他们成功地阻止了富兰克林连任议员。

    可还没高兴几天他们就发现,事情好像有些不对。虽然富兰克林落选了,可议会中支持富兰克林的人仍然占多数,而且议会很快就投票决定,向英国政府递交反对领主的请愿书。更打脸的是,议会还以19票赞成,11票反对通过决议,委派富兰克林作为代表前往伦敦递交请愿书。

    这样,富兰克林第三次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程,而且这个时候,富兰克林对北美殖民地的未来已经有了更长远的打算,他不仅仅要把宾夕法尼亚从佩恩家族的手中夺走,他还希望建立一个北美殖民地联盟,希望殖民地和英国之间建立一种更加平等的关系,甚至希望在英国议会中能够有殖民地的代表。

    这注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英国政府甚至连从佩恩家族的手中接管宾夕法尼亚的请求都不予考虑。而且,就在富兰克林到达伦敦后不久,英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印花税法案》,对殖民地所有的报纸、书籍、法律文书等征收印花税,这个法案也导致了北美殖民地局势发生了急剧地转折。

    对《印花税法案》,富兰克林的态度一开始不是反对,而是试图居中调停,法案最终通过后,他又推荐自己的一个朋友出任税务官。这应该是富兰克林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误判了,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北美殖民地民众对这个法案的憎恶,而推荐朋友出任税务官,让北美殖民地的民众认为,富兰克林是支持这个法案的。

    1765年9月末的一天,民众的愤怒达到了顶峰,一伙暴民甚至准备冲进富兰克林的家中打砸抢。1765年10月,北美13个殖民地中的9个在纽约举行会议,要求英国撤销《印花税法案》。

    了解了事态后,富兰克林很快调整了立场,他在3个月内连续发表了13篇文章抨击《印花税法案》,并向英国政府提出了无代表不纳税的观点,除非北美殖民地在英国的议会中拥有代表,否则,就不应该再被征收任何税种。

    在北美殖民地的抗争和富兰克林的斡旋下,《印花税法案》最终被撤销,富兰克林的名誉也恢复了。老练的富兰克林这时候已经察觉到,独立的情绪已经在北美殖民地蔓延开来,很多人不再甘心附属于英国,而成为了大英帝国的反对者,希望推动北美殖民地走向独立。

    自己在英国受挫的现实,加上北美殖民地局势的剧烈变化,也在改变着富兰克林的认知。这之前,他不满的只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方式,而不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本身。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调停者,出使英国是为了协调和维护北美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关系。

    而这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英国不会给北美殖民地平等的地位,只是把北美殖民地看作是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市场。只有独立,北美殖民地才能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

    1775年 3月,徒劳无功地在英国待了十年之后,富兰克林结束第三次英伦之旅,启程返回费城。当初来英国的时候递交请愿书的时候,富兰克林还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忠诚的大英子民,自欺欺人地认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不会分裂。而离开时,他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支持者。他的这种思想转变,再加上他个人巨大的影响力,事实上,这时候的富兰克林已经成为大英帝国最危险的敌人。

    回到费城的第二天,富兰克林就被选为第二次大陆会议的代表。大陆会议是1774年到1781年这段时间,北美殖民地,以及后来美利坚合众国的立法机构和临时政府,成为会议的代表也就意味着,富兰克林实质性参与到了推动北美殖民地独立的运动中来。

    1775年7月,富兰克林向大陆会议提交了《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这个条例提出要在中央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实行分权,对日后美国的联邦体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776年,富兰克林被指定为起草《独立宣言》的五人委员会的成员。杰斐逊完成了《独立宣言》的初稿,根据亚当斯等人的意见修改后送给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只做了少许但意义重大的改动,把杰斐逊所写的“我们认为以下这些真理神圣、无可辩驳”,改成已被载入史册的“我们认为以下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1776年7月2日,大陆会议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对独立进行表决。富兰克林所在的宾夕法尼亚,是少数几个持反对意见的殖民地,但在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富兰克林的推动下,最终,宾夕法尼亚代表团和其他殖民地一起,对独立投下了赞成票。

    1776年7月4日,美国成立。

    把美国看成是自己属地的英国自然无法容忍,美国独立战争就此打响。10月27日,富兰克林第四次横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前往欧洲,只不过和前三次不同,他这次的目的地不是伦敦,而是巴黎。为了赢得法国的支持,这位已经年满70岁,而且身体欠佳,长期遭受痛风和肾结石折磨的老人,再次踏上征程。

    最终,不辱使命,富兰克林运用他娴熟的外交技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778年2月6日,美法缔结同盟,3月20日法王路易十六接见了美国使团,正式认可了同盟条约,随后,法国对英国宣战。

    得到法国支持的美国最终把英国逼到了谈判桌前,这时,富兰克林又提出和平计划,化身和平使者,与英国展开艰苦的和平谈判。在富兰克林的努力下,1782年11月30日英美达成和平协议,独立战争宣告结束。

    在独立战争期间,富兰克林对三份伟大文件《独立宣言》、《美法同盟条约》和《英美和平条约》的最终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美国独立做出的贡献,被广泛地认为,仅仅只在乔治·华盛顿之下。

    1785年7月,完成使命的富兰克林启程回家。还没能享受几天退休生活,他又迎来了一个艰巨的挑战。

    虽然1776年美国就已经建国,但殖民地的13个州从英国获得独立后,相互之间的关系却很疏远,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利益,各打各的小算盘,各有各的小九九,彼此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甚至有再次分裂的可能。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美国急需一部新的联邦宪法来协调和团结各州,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1787年5月,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这绝不是一个团结的大会和胜利的大会,各州互不相让、争吵不断。以各州在议会的代表为例,大州主张按人口比例来确定各州在议会的议席,小州则坚决反对,认为这样会使自己的意见在议会被忽视,要求每个州在议会拥有相同的议席。可大州无法接受这个要求,认为这样会造成少数人侵占多数人的利益。

    在制宪会议上,虽然身为宾夕法尼亚州的代表,富兰克林却没有把精力放到为宾州争取利益上去,而是更多利用自己的威望、见识、包容和务实的作风,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在他充满智慧地斡旋下,1787年9月,各州达成了拯救美国的历史性妥协。《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也为之后两百多年,美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直至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提供了制度上的坚实保障。

    除了推动制定美国宪法,1787年,富兰克林还出任了“宾夕法尼亚废奴促进会”的主席,致力于废除奴隶制。1790年2月,富兰克林向国会递交了正式废奴请愿书,他在请愿书中写道:人类都是由万能的上帝所创造的,与其关怀下的万物一样,生而平等,并都可以享受幸福……

    可惜,美国国会认为自己无权对富兰克林的废奴请愿做出裁决,他的最后一项公共使命失败了。富兰克林已经没有能力再为这项道德使命奔走呼号了,他的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废除奴隶制的历史责任,要交给几十年后的林肯总统去推动和完成了。

    1790年4月17日,84岁的富兰克林溘然长逝。

    二 对富兰克林的六个人物印象

    其实富兰克林的一生可以简单地总结成一句话: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夺取王权。了解了富兰克林的一生,我们再来看一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的人生逆袭中,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

    富兰克林给人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他旺盛的求知欲。

    富兰克林一生只接受过两年的正规教育,他后来在众多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在他旺盛的求知欲驱动下,坚持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结果。

    他十几岁给哥哥做学徒的时候,就利用认识书店里的人的机会借书学习,因为不能耽误人家第二天的销售,他晚上借来书后,几乎是通宵达旦地阅读,看完后第二天一早赶紧送还给人家。做学徒收入微薄,为了买书他甚至素食不吃肉,天天啃干面包,省下一半的工钱去买书学习,还颇具阿Q精神地自我安慰说,因为饮食节制清单,自己的头脑更加清晰了,理解力也增强了不少,所以进步也比以前大了不少。

    1785年7月,从法国横渡大西洋返回费城的途中,富兰克林也没闲着,他饶有兴趣地研究起了洋流,研究结果洋洋洒洒地写了40页纸,既有理论分析,也有观察结果,还有插图和数据表。要知道,这时的富兰克林已经是一个年近80,身体不太好,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了。

    旺盛的求知欲和终身不缀的学习、提高,为富兰克林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很难想象,一个只上了两年学的人,能够做出如此众多的成就和贡献。

    富兰克林给人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是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性。

    富兰克林不仅通过学习追求能力上的提高,他也非常注重通过修炼实现人格上的完善。1733年,富兰克林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道德完善计划,开始时他列出了12项美德,包括节制、沉默、有序、意志坚定、节俭、勤奋、真诚、正直、中庸、清洁、平静和贞洁。后来,富兰克林又根据别人的建议,又补充了一条“谦逊”。

    显然,要做到这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富兰克林后来就自嘲说,当他确定已经实现了“谦逊”这项美德时,就忍不住又洋洋自得地骄傲了起来。

    不过,富兰克林也没气馁,而且很有策略,他画了一个表格,一共7列,每列代表一天,表格共13行,每行代表一种品德。然后他每周只重点关注一种品德,比如说第一周关注“节制”,他就极力避免在这项品德上犯错误,如果违反了,他就在空格中画一个黑点。当这项品德有所加强后,他再把注意力投向下一种品德,同时也确保“节制”那一列没有黑点。这样,一年之内,他可以完成4次这样的13周循环。

    这些做法还只是独善其身,富兰克林真正了不起的,是他把自我完善和帮助他人结合了起来。富兰克林曾多次强调,他道德的核心理念是:侍奉上帝最好的方法是与人行善。所以,他所追求的道德完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兼济天下,乐善助人。

    而且,富兰克林的与人行善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扶危济困,他跟朋友说过,他真正的目标是帮助别人变得更加勤奋,成为更有益、有道德的公民。这很类似于近些年来我们中国很多地方政府的扶贫思路。以前扶贫大多是给贫困者送一些油啊、米啊、面啊这些基本生活物资,也就是所谓的输血式扶贫。这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摆脱贫困,甚至还养了懒汉。

    而现在却更侧重于造血式扶贫,也就是让贫困者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比如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提供无息贷款帮助创业,为贫困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寻找市场机会等等。

    这样的行善和扶贫才是好的行善和扶贫,因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让他们变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对社会更有益处。

    富兰克林给人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他对人性的洞察。

    前面我们提到,富兰克林列出的13项美德中有一项叫“沉默”。认为沉默是一种美德,就源于富兰克林对人性的洞察。早在成立共读社的时候,富兰克林就认识到,要赢得友谊或影响他人,就不要和他们争论,而是要倾听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优点。

    当你纵容一个人的虚荣心的时候,他就会赞赏你,并反过来在其他方面听从你的意见。这就是人类的虚荣心,倾听他人,比自己夸夸其谈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这或许就是咱中国人常说的沉默是金的意思吧。

    富兰克林洞察人性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曾被卡耐基引用到他的《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做案例。1736年,富兰克林被任命为宾夕法尼亚议会的秘书,可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资深议员总是看他不顺眼,处处和他为难。富兰克林意识到,要顺利开展工作,就必须赢得这名议员的支持。那怎么做呢?卑躬屈膝讨好他吗?富兰克林才不干这傻事呢,干了也不一定有用,还可能更加被轻视。

    富兰克林打听到,这名议员有一本很稀有的藏书,而且,深以收藏此书为荣。于是富兰克林给这名议员写了一张便条,说他急欲一睹为快,希望议员能把书借给他拜读几天。富兰克林的请求让这名议员大为受用,因为这是对他品味的肯定和认同,没有比这更高级的马屁了。所以他大度的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

    一周后,富兰克林把书还给议员,并附上一张友好的便条,感谢议员的慷慨。这之后,一直到这位议员去世,他都是富兰克林的好友和最坚定的支持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人性的洞察在富兰克林一生中对他颇有帮助,特别是在他后半生的外交生涯,以及推动美国建国和制宪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富兰克林给人的第四个深刻印象是他对细节的关注。

    现在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的确是这样,能规划出一个远大目标的人不在少数,可能把一张蓝图变成一步步可执行、可落地、可实现的细节和步骤的人就不多了。富兰克林恰恰在这方面很有一手,他把自己的道德完善计划画成表格,一项一项地提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再比如说,1755年,为了防范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侵扰,富兰克林曾参与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他不仅四处奔走筹备资金,而且事无巨细地制定了训练、组织和军官选拔的种种细节。细到什么程度呢?下面是他对使用猎犬进行侦查的规定:这些狗要个头大、强壮、具有攻击性,每条狗都要拴上一条粗绳子,这样它们就不会因为乱跑而丧失体力,也不会因为朝着松鼠叫而暴露目标……你看,就能细到这个程度。

    富兰克林对细节的关注在制宪会议上可起了大作用。前面我们提到过,当时各州因为议席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来自康涅狄格州的罗杰·谢尔曼提出了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意见,把议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参议院每州都有固定的席位,而众议院则按人口比例分配议席。这是一个妥协的建议,但被否决了。

    后来,富兰克林再次提出这个建议,并详细制定出参众两院的权力范畴,比如众议院负责税收和公共支出,参议院负责批准高级政府官员的任命,以及国家主权的有关事项等等,这才使各州在议席的分配方面达成了妥协。

    富兰克林给人的第五个深刻印象是他的实用主义。

    富兰克林的实用主义倾向可以从几个方面反映出来。首先在教育方面,他对女儿萨莉的教育就更注重阅读、写作、数学、记账、裁缝等实用技能,而不是音乐、绘画和舞蹈。富兰克林认为这些实用技能比音乐、舞蹈要重要得多。

    特别是当他看到一个熟人去世后,那人的妻子不得不接管生意时,更坚定了富兰克林的这种看法。他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同样把重点放在了写作、数学、记账、演讲、商业技能这些实用技能上,而不是创办一所与宗教关系密切的精英堡垒,要知道,当时的大学,包括哈佛、耶鲁,可都是主要培养宗教人才的。可富兰克林强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关,而不是培养只会赞美上帝的书呆子。

    在科学方面,富兰克林也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他对抽象的理论没什么兴趣,他更关心推动科学成果向实用性转化,变成可以造福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所以作者艾萨克森说,富兰克林的伟大更多源于他的实用性,而不是他的深奥和理论性,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更像爱迪生,而不是牛顿或者爱因斯坦。

    最能反映富兰克林实用主义的,是他善于妥协。并不是说富兰克林没有自己的坚持,他反抗佩恩家族强加给宾夕法尼亚人民的不公,就从未退缩。他只是认为,

    虽然人需要有理想,但不可以理想化,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需要有策略、有放弃、有让步、有妥协。

    就像1787年的制宪会议,如果大家都是理想主义者,都是死守自己立场不肯改变的斗士,会议会有什么结果呢?

    为了达成最终的宪法,富兰克林就用了一个朴素的比喻,强调了妥协的重要性。他说:木匠准备做一张圆桌,突然发现木材的边缘薄厚不一,他就把两边各削去了一点儿,然后很好地把他们接到了一起。现在我们要采用同样的方式,即双方都必须放弃自己的某些主张。

    在制宪会议的闭幕演讲中,富兰克林又说,对这部宪法,他还不能完全赞同,但他也怀疑,如果再召开一次制宪会议,是否能制定出一部更好的宪法。因为,当你再召集一批人来,集合他们的智慧,不可避免地,也会把他们的偏见、冲动、地方利益和私人之间汇集起来。因此,他赞同这部宪法,因为你不能指望它还能更好,也不能肯定这不是最好的。

    对于富兰克林的实用主义倾向,后世有很多批评,最典型的是历史学家弗农·帕林顿在《美国思想的主流》中对富兰克林的批评:相较于天国之中的金光大道,他更关心费城栗书街上的鹅卵石是否铺得平整;相较于从地狱之火中拯救自己的灵魂,他更关心如何通过组织一支高效的消防队保护邻居的宅院;相较于天上的闪电,他更关心街上的路灯能否照亮晚归旅人之路。很明显,这样一个人不会懂得人类志向的本质。

    富兰克林仿佛知道后人会这样评价他,所以,在他的自传中,他就做了这样的辩解: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不值得注意或谈及,因为他们认为在大风的天气里,灰尘吹进某个人的眼中或刮进某家商店里没什么了不起。而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里,很多人或很多商店都受此困扰,而且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那么这就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了……人类的福祉并不是靠天上掉馅饼实现的,而是有平日里所获得的微小进步日积月累而成的。

    富兰克林给人的第六个深刻印象是他的兼容并蓄。

    富兰克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对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那一套没什么兴趣,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反二元对立的特征,具体来说,富兰克林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我们前面介绍了,富兰克林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可他并不完全是实用主义,他身上同样有着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两方面在他身上并不冲突,而是兼容并蓄。

    这在他创办《宾夕法尼亚报》的时候就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一方面,他认为办报的使命是启发民智,所以他捍卫新闻自由,拒绝自己的报纸成为洗脑工具,而是给各种观点都提供发声的机会和权力。这是富兰克林高尚和理想的一面,可同时,他的报纸上也没少各种八卦,甚至是色情方面的内容,这和他的高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富兰克林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启发民智、捍卫新闻自由是他坚持的正义,可没有八卦和色情,报纸就没有发行量,就无法生存,一份破了产的报纸是没法坚持正义的。

    最能反映富兰克林兼容并蓄特征的,是他游说法国时的表现。一方面他强调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能够削弱英国,这对于和英国是世仇的法国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而另一方面,他也没忘记从价值观上去影响法国。他把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定义为暴政,支持美国的抗争,就是在为“人性的尊严和幸福而战”。
    富兰克林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同时容纳下两个完全相反的东西,而且还不影响他的正常运作。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按照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的说法,这是第一流智慧最明显的特征。

    三 富兰克林对美国的三方面影响

    我们前面介绍了富兰克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他强烈的求知欲、他的实用主义,可以说这些特征和价值观塑造了富兰克林、成就了富兰克林。不仅如此,做为美国的国父,他的很多特点和价值观也深深地影响了美国这个国家。

    艾萨克森认为,富兰克林至少在3个方面影响了美国,形成了美国的国家特征。

    首先,富兰克林凭借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可以走向成功,实现理想的中产阶级价值观,演变成了“美国梦”这个概念,成为一代代美国人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投身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中去。

    其次,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外交家,富兰克林认为,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力量,来自一种独一无二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融合。这两者的结合,至今仍然是美国弹性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最后,美国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可美国人同时也热衷于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艾萨克森认为这一点和富兰克林不无关系,富兰克林本身就是一个将独立精神和公民参与结合在一起的典范,之后他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这一点发扬光大,逐渐演化成为整个美国的特征。

    到这里本书的解读就全部结束了。富兰克林从一个给哥哥做学徒的穷小子,变成创办媒体集团,42岁实现财务自由的商业传奇,此后潇洒转身把精力放到科学、外交和政治等领域,直至推动建立美国,成为美国国父,一生堪称传奇。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正是他终身不变的学习、自律和仁爱,一点一滴,汇聚成轰轰烈烈的底色。

    富兰克林曾经向朋友强调,他写自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描述他是怎样从贫困走向成功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所遵守的特定行为模式,给所有人提供一份自助指南。希望,今天的解读能帮你善用这份指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印刷工到国父《富兰克林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yj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