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而》篇学习笔记02
花言巧语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什么是巧言?现在的话说,会吹会拍马屁。孔子说,有些人很会捧,讲仁讲义比任何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脚踏实地。
“令色”: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是假的,这些都与学问不相干。
“鲜矣仁”——很少能做到“仁”这个学问的境界,因为那是假的。是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三面镜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回到鲁国讲学传道,都是培养新一代。曾子是孔子学生中比较老实的,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曾子学的。所以,现在人一般拿《大学》《中庸》代表孔子的思想。我们不要搞错了。《大学》是曾子作的,原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后来到唐宋,才单独列出来,变成四书之一。所以,拿《大学》《中庸》思想认为是孔子思想,不妥,它们是孔子思想的演变。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的三传弟子,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孟老夫子,有点侠气,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考察自己。
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
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第三、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没有?
这讲的是学问的内涵。下面讲学问的外用。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里的“道”是领导的导。孔子教导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以领导千乘之国。
讲到“国”,秦汉以前古书的“国”,很多人产生误解。比如曾子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小国的政治。民国初,又有人把无政府主义和老子思想联系在一起。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不是现在的国家观念,那时候的“国”和“邦”,都是地方政府单位的名称。“诸侯就国”,中央政府下个命令,这些地方官(诸侯)都要回到自己的岗位(封地)去。
那些地方有“千乘之国”“百城之国”,用现在的比方总是不伦不类,所以没法比方。“乘”,古代以战车、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领导一个国家,要“敬事而信”,很难。
“敬事而信”:“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然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而信”使下面的人信服。放到今天管理家庭、管理公司也是一个道理。
“节用而爱人”: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在家节省,是为勤俭持家,这是美德。在公司严格管理财务,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每养一个员工,都养了一个家庭。
“使民以时”,用人要在恰当的时候。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谈到过去的道,有三道:
“君道”:如何做领导,做家长,做领袖。
“臣道”:做一个忠实的部下。
“师道”:做一个有师德的老师。
三道合一。所为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换句话说,那时候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集于一身。那么师道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的尊师重道观念,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传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