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快看完了,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候的经历,从一个“黑帮子女”,“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到完成思想转变,适应梁家河跳蚤、生活、饮食,适应劳动,完全融入群众之中,入团、入党,真干、实干、不服输、倔强;开展社教,扫盲;喜爱读书——文学、哲学、国内的、国外的、古代的、现代的;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打坝、增产,建成了梁家河的第一座水坠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座沼气池;创新了公社的管理方式,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在15岁到22岁的年龄干成的事业,代入到一个干了60多年的老支书身上,也足以使他获得殊荣。老成与青春的交融,在青年习近平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习大大是一个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在开篇写到他初回陕北却也一往情深多次促足回首,仍让人有些不解,后面才知道,习大大这一段青春是多么的精彩,多么的难以忘怀。他也退却过,在随其他公社的队伍回到自己的队伍中都被说成“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了”,被含沙射影,当过“逃兵”;他努力适应梁家河食不饱腹的生活,适应梁家河的跳蚤,适应梁家河的重活,打坝、修梯田,真干实干,从不“撒奸儿”;他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为了读一本《浮士德》跑了30里地去借,读了能找到的所有书;搞社教,寓教于乐,讲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近平来了,赵家河也变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变了”;排除万难修水坠坝,修沼气池,还成为了沼气池修建的专家,含沙量的处理、出料口的处理、石砌的、砖砌的、土挖的;在四川考察、学习沼气池时尽力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在大雪封山时登上峨眉山,被当地群众誉为英雄……很难想象,这是一个22岁青年用22岁青年前7年、在“黑帮子弟”的大高帽下干出来的事业,政治重压、生活重压足以摧毁任何人,但对习大大来说,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这段诗有现实意义和具体对象之后,让人肃然起敬,给人以极大的震动。
“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很喜欢这句话,给人以力量和勇气。有人说,核心是干出来的,那么,力量的来源就是梁家河,他离开时,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