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华杉讲
子张问,那这子文,他够得上您说的仁的标准吗?
孔子说:“未知,焉得仁。”
孔子说,那可不晓得,不能这样就算仁吧!
“仁”是全德,是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不肯轻易把这个鉴定给人的。
正解
孔子评价子文为忠,这是从结果和影响来评判的。另一个角度,我们要看到子文的修养,不以进退得失、起落浮沉影响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说明子文内心是很坚定的,有自己的价值准则,不受外在境遇变化影响。和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道不变,确乎其不可拔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