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译文: 世人说话随口而发,一言错出,遗祸无穷。
新解: 有人说人的所有器官最具攻击性与杀伤力的不是尖牙,不是拳脚,而是舌头;世界上最让人提心吊胆的,不是刀剑,不是枪弹,也是舌头。战国时期的说客们无不将口舌之功发挥的淋漓尽致。刘勰(xié)在《文心雕龙》里这样形容他们:“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他提及苏秦时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可见人的言辞有多厉害。
然而纵横家们的游说之辞,并非毫无根据,信口开河,而是建立在对当时形势与对方心理的充分把握之上。鬼谷子强调“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也就是说如果对各个国家的权势,实力衡量的不够详细,就不知道他们强弱轻重的量度(用于个人,也就是对这个人他的能力,地位及影响力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如果对对手的心态(也就是他的真实想法)掌握的不详细,就不知道隐藏在背后当中事物的变化状态。只有对形势的把握足够透彻,我们才能制订出合乎时宜的策略,我们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只有我们的策略合乎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够顺利实施,否则即使再有智慧,也不免壮志难酬。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是因为缺少品行或能力吗?不是的。是因为他们与大势相悖,当时武王伐纣可谓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而伯夷叔齐竟说什么:“父死不葬,爰[yuán]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最后他们因耻于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可谓是“量权不审”。
与伯夷叔齐相反,大家都知道汉代儒学确立至尊地位,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其中功劳最大的要属董仲舒。正是因为他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家的理论,并提出“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学说,才使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懂得权衡天下大势,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步伐。我们说一种学说能否有大的发展空间,就在于统治阶级是否赞同与支持,就像西方的基督教之所以会兴盛,就在于它迎合了当时的封建王权;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重视,也在于它顺应了大一统的发展趋势。
再则是“揣情”,也就是要对对方的心理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我们懂得对方心里想要什么,才能够投其所好;也只有我们懂得对方心里厌恶什么,才能够临时刹车,全身远祸。比如说范蠡[lǐ]和文种,为什么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可下场却不一样?就在于一个对君王的性情揣摩到位,一个对君王还有所未知,结果文种在内被杀,范蠡在外而存。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57572/fee725101513cd70.jpg)
我们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游说便是建立在量权与揣情之上的。
有一次齐国趁燕国办丧事的时候发起进攻,攻占了燕国十座城池。燕王对此一直是耿耿于怀。
苏秦到来之后,了解到这十座城池的事,于是对燕王说道:“大王,我愿意到齐国去,说服齐王归还我们这十座城池。”
燕王闻言大喜,立即拜苏秦为相,并命他出使齐国。
苏秦来到齐国,见到齐王之后,先是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开口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啊。”
齐王不解地问道:“喜?这何喜之有啊?”
苏秦接着说道:“大王,您夺得了十个城池,齐国的领土扩张了,这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吗?”
齐王听后哈哈大笑:“确是如此,确是如此啊!”
见齐王开心,苏秦突然话锋一转,故作为难地说道:“大王,请大王节哀呀。”
苏秦这突然的一句话,让齐王是一头的雾水,眼前这人明明刚才还恭喜自己,怎么突然又说出这么丧气的话来?齐王有些生气地说道:“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大王,这当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有东西吃自然是可喜可贺,但如果吃到肚子里以后发现是毒药,那说不定就有性命之虞了!”
齐王想了一想问道:“先生的意思是,我不该夺这十座城吗?”
“大王,请问大王,现在齐国称霸天下的时机到了吗?”
“嗯?寡人认为还没有到。”
“对啊,既然大王认为羽翼未丰,不能高飞;实力未存,不可图霸。如果您的实力还没到,称霸的野心就让天下人都知道了,这难道会有好的结果吗?秦国刚刚把他的公主嫁给了燕王,而您却夺了燕国的十座城。现在燕国日夜想着报仇,这秦国岂能坐视不管呢?这话又说回来,您还没有称霸的实力,就敢得罪这两个大国,这不是吞下了毒药吗?”
听了苏秦的这番话,齐王倒真是有些怕了,于是连忙说道:“那先生认为,寡人当如何啊?”
“大王,如果一个人发现吃到肚子里的是毒药,为了不让自己不舒服了,他会怎么做呢?”
齐王想了想说道:“那把这肚子里的东西吐出来不就行了?”
苏秦笑了笑,说:“大王知道该怎么做了。”
齐国派出数万大军,浴血奋战夺得十城,苏秦寥寥数语就拿了回来,他先用“捭”术,祝贺齐王夺得十城,而后又用“阖”术,对齐王表示悲哀,并指出夺十城的危害,其中不乏对天下大势的把握与齐王心理的揣摩。
鬼谷子认为圣人和庸人的区别在于,庸人口不择言,说话不经大脑,常常祸从口出。而圣人惜字如金,经过深思熟虑说出的话,可以使国家转危为安,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许攸,本在袁绍帐下做事,当时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的粮草眼看就要用完了,这时许攸献计乘曹操军中缺粮之时,两路出兵袭击许昌和曹军大营,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粮草无法补给。我们知道古代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士兵饿着肚子,哪还会有战斗的士气?可袁绍骄傲轻敌,未采纳此计。恰巧这时许攸的家人犯法被收捕,袁绍对他多有迁怒,无奈之下,许攸只得转投曹操。
曹操见他来投,大喜。于是许攸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我们知道官渡之战虽然袁绍骄傲轻敌,但是也得有骄傲的资本不是?此前袁绍军的实力整体上还是大于曹操的,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袁绍为何没采纳许攸的计策,摆个“贵族范儿”又不是他袁绍一人的专利,从宋襄公时不就有了嘛?
曹操亲自带领人马火袭乌巢,袁绍军可谓摇摇欲坠,后又一鼓作气,乘夜兴兵挫败袁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胜权。之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向曹操献计决漳河之水以淹冀州,操从之,袁绍基业彻底崩溃。
曹操攻克冀州后,许攸自视功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数次讥讽曹操。在一次庆功会上,许攸当着众官的面对曹操说:“阿瞒啊,你如果没有我,今天是不可能得到冀州的。”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并且回答说:“你说的真是一点不错。”
再后来,许攸带随从从邺城出来,又不无得意的对左右说:“他们曹家要是没有我,根本不可能出入此门。”
这话传到了曹操耳中,他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了许攸。罗贯中作诗评价许攸道:“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
可见有时人若是不管好自己的嘴巴,那必会为自己招来祸患。从前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就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鬼谷子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我们必须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的说到恰到好处,叫做“贵道微妙”;不该说的就关好“门户”,不遗祸患。
鬼谷子的思想不但能入,还能出,它可以是面盾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不被人阴;也可以是把匕首,刺向你的敌人,当然,无形的匕首则更具杀伤力。
《兵经》中记载言辞在‘三锋’说(指文士之笔锋,武士之剑锋,辩士之舌锋。)中居于剑锋之上。运用的方法也常常出人意料,使人防不胜防。
或虚张声势以辅助计谋的实施;如田单固守莒[jǔ]城和即墨时,先对内放出有神人相助,以使自己人心里有底,而后纵反间,骗燕军割俘虏鼻子,挖齐人祖坟,使得齐国人对燕军恨得咬牙切齿,同仇敌忾,接着他又隐强示弱,把精兵埋伏起来,派老弱妇孺守城,并派使者将金银珠宝送给燕军,以使燕军放松戒备。待一切准备妥当后,田单召集城中精锐,运用火牛阵,大败了燕军。
或暂且借助假话推脱,以防备可能发生的事变 ;如《虎啸龙吟》中有一次魏国以曹真为主将,司马懿为副将出兵伐蜀,司马懿预料曹真非诸葛亮之敌手,必会败下阵来,为防曹真将兵败之罪推到自己身上,于是推脱雨季道路泥泞,不宜行军,等雨歇后即刻复命,结果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使姜维诈降,曹真轻信,派费曜去接应,谁知魏军刚行至一处夹谷,漫山遍野尽是蜀军,急欲退去,出路也被蜂拥而来的蜀军堵住,吃了蜀军的一个“肉夹馍”;司马懿此时已因贻误行军受了杖刑,养伤怎么着也得十天半个月,就巧妙的将自己置身于事外。
或虚构事实以诬陷敌军将领,使敌将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疏远;这个也就是所谓的离间计,若敌方主与将之间存在罅[xià]隙、矛盾,我方则迅速洞察利用,借刀杀人,如间李牧,间范增等。它告诫我们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下一条心,铁也揉成金。
或表面故作谦逊以使敌人放松警惕;我们要正式发动攻击之前切不可大张旗鼓,不然敌人很可能有了准备,将计就计,诱我入套。而应该“神存兵亡”,这是鬼谷子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要“神威存蓄于内,而兵锋消亡于外”;老子把它叫做:“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意思就是说虽然有行动却好像没有采取行动,虽然举起手臂却好像没有举起手臂,虽然手执兵器却好像没有兵器,虽然面对敌人却好像没有敌人存在。如果敌人看不清我们的招数,那即便他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防备我们的进攻。
或预先发现并清除敌人的奸细,用诡诈的语言以迷惑敌人,故意泄露机密以骗取敌人的信任;杜牧有言:“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明朝末年,皇太极在与袁崇焕的对弈中有些吃紧,谋士范文程献上反间计,利用新捕获的崇祯帝身边的太监散布虚假情报,一日,晚,清兵的两名狱卒在外面喝酒,其中一个太监醒了,可又不敢被发觉,于是就开始装睡。那俩狱卒小声嘀咕着: “咱们终于不用打仗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你也别卖关子了,告诉兄弟我吧。”
“嘘!这可是个秘密,泄露出去可是要杀头的,你可别说出去。”
“放心吧,兄弟。就咱们这交情,我还盼着回去娶媳妇呢,杀头的事咱敢犯?”
“好吧,我跟你说那晚咱们皇上去了袁巡抚大营,和他商议好了,将来以黄河为界,南北裂土,现在袁巡抚手握兵权,我们一撤,他就会在那头儿发动政变,那崇祯小子就直接凉凉了。”
“哎,哥,到时咱退役后可别忘了给俺介绍个媳妇啊。”
“……”
或说反话以套出敌人的真正意图;我们说人言己默,欲张反敛,有一句话叫做“言多必失”,该沉默时一定要学会沉默,一时的沉默是为了把话说在最恰当的时候。想要伸张反而要先收敛,在实力弱时不懂得收敛,只会陷自己于被动。
或用推心置腹的语言疏导下属的思想;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有一条成功的秘诀的话,那就是能够站到对方立场上,既从对方也从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美国钢铁公司第一任董事长施瓦布说:“我信奉激励一个人去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迟于找茬儿。”
或用振奋的言辞以激励战士;拿破仑,巴顿等名将都非常善于激励将士战斗,我们看拿破仑的书信,有不少句子可以使我们热血沸腾;丘吉尔在二战时期的演讲《至暗时刻》也有这方面的意义。
或用悲怆的言辞以感动军队;如拿破仑在被放逐厄尔巴岛时,向他的侍卫军告别:“别侍卫军。我的老侍卫军的军人们,我来同你们辞行,在这二十年间,我同你们都是奔忙于有名誉有荣耀的路上。毋论是在近来最后数日,或在从前得意的时候,你们向来未停止过是勇敢及忠诚的榜样。有你们这样的人在左右,我们所要作的事,并未失败。但是战事是无穷的,若要往下打,就是内乱,法国将更遭不幸。我是以牺牲全数我们的利益,以保存我们国家的利益。我要离国了。你们,我的朋友,必要接连为国出力。我的唯一思想就是法国的幸福,这常是我希望的目的!我遇着这样不好的运气,你们不必可怜我。倘若我已应允不死于我的恶运,原是要为你们的好名誉作事。我的意思是要把我与你们作过的许多伟大事业写出来!我的孩子们!我与你们分手了!我很想同你们全数的人搂抱;既是不便,我至少也要搂抱你们的大旗!——我的老同胞呀,我再与你们告别了!但愿这末一次的搂抱,可以深入你们的心!”
或危言耸听使敌人害怕;如楚汉末年“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正是韩信用四面楚歌的计谋使楚国将士误以为刘邦已拿下楚地,人人思乡心切,无心再战,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
或严词厉句使敌人闻风丧胆;比如刘备正是抓住了吕布反复的软肋和曹操多疑的弱点,一句话就除掉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刺儿头吕布,话说刘备从陶谦手中接过徐州,后吕布走投无路,刘备考虑之后就收留了他,谁知吕布不仅不思报恩,反倒在刘备征讨袁术时,反客为主,夺了徐州,使得刘备从一州之主,又开始颠沛流离。后来吕布被曹操所擒,吕布表示愿意投诚,与明公(额,指曹操)一起共图霸业,曹操犹豫了一下,问一旁的刘备:“玄德公以为如何呀?”吕布原以为刘备会替他求情,谁知备备来了句:“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就是说您老人家难道不记得丁原、董卓的下场了吗?吕布见刘备也是个“练家子”,气的基本无语,恨恨的来了句:“大耳贼!不记辕门射戟时耶?”最后曹操下令缢杀了吕布。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57572/ea082f9cb8ef86f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