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生如夏花之绚烂,可回想起来,我们竟说不上来因为品相而让人恋恋不忘的夏日之花。我们回想起来的夏花,不是牡丹真国色,不是海棠珠缀重,不是桃花笑春风,不是杏花吹满头。
我们回想起来的夏花,不似春天的百花那样的争奇斗妍,让人念念不忘的,反而是一缕似有若无的清香。是告别校园,青葱岁月的一抹栀子记忆;是雨后小巷,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是老街花摊,袭袭而来的茉莉芬芳;是朝开暮落,淡雅而寂的木槿香。
就那般安安静静、寂寂而开,当人们走过街角院落,沁入丝丝清香,漾在心田,久久不散。就这样不经意地勾起往日记忆,让我们情不自禁。怪不得,想起盛夏花事,就勾起了一段段往事。也怪不得,夏花总藏着心事,才有那谦卑的绚烂。
1.庭前栀子树,四瓣有桠枝
还记得那个夏日,栀子花的白色花瓣落在蓝色的百褶裙上,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它是解开青春记忆的密码,好似岁月中不经意流露的温柔,唤起遥远的纯净,看一眼,又悲又喜。
相传栀子花来自天竺,与佛有关,故有人称它为“禅客”、“禅友”。
文人墨客也最为喜欢,唐诗人杜甫在《栀子》一诗中写道:“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而韩愈在《山石》一诗有“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还有王建在《雨过山时》里的闲情“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更有明代丰坊在庭院里的“晚来骤雨山头过,栀子花开满院香。”
六瓣白,七月夏。一庭庭栀子香,道出古今多少思绪。
2.一院丁香雪
丁香花是盛夏的郁结,浓得如它的紫,化不开。
“琵琶不展丁香结”,“一树百枝千万结”。未开花时,其花序圆锥状,犹如人的心形,花蕾布满枝头,含苞不放,像一个个未打开的心结,因而有“丁香结”之称,担负着解不开的愁怨。
关于丁香,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
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也惯常以丁香比哀愁,愁思郁结、难以排遣的时候,咏上一咏,仿佛心头忧思稍作缓解。有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丁香》“雨里含愁态,枝头缀玉英。为花更雅目,变乱药中名。”宋代吴文英《声声慢》“连呼紫云伴醉,小丁香、才吐微红。还解语,待携归、行雨梦中。”元代沈禧《踏莎行》“丁香暗结雨中愁,相思滴尽枝头泪。”
看,丁香花好像时常和雨分不开。在细雨迷蒙中,丁香像一个个结一样兀自伫立,挂着水滴,格外妩媚。丁香幽幽,在盛夏的细雨里,在低眉的姑娘脸上,心事绵绵长。
3.木槿朝看暮还落
木槿木槿,朝开而暮落。迎风开放时,一朵一朵散开在绿叶间,掩映着瓣瓣粉红。待到暮色四起,遂将花瓣静静闭合。《诗经》中的木槿被称为“舜”,为“仅荣一瞬”之意。
花开灿烂犹如烟霞,有人说,木槿花是一种温柔的坚持,每一次的败落,都是为了下一次的灿烂。可偏偏木槿这般坚韧在盛夏是从不惹眼的,如同它的香气。人们只有在不经意间才可以瞥见木槿之美,回味木槿之香。
木槿花语一为温柔的坚持,二为永恒的美丽。所谓温柔的坚持,是木槿花平淡中不失厚韵,内敛中蕴含着刚性。所谓永恒的美丽,是为每一朵花的凋谢是为了迎接明天更好的开放。就像爱情,时有繁茂,时有低潮,但不做潇洒之姿,而是淡然地、温柔地相守着。
作词人姚谦为木槿写了一首《木槿花》:
朝开而暮落的木槿花
月夜低头啊心里想着他
记忆着已经流逝的那一段时光
温柔而坚持地在月光下
一段木槿情,纷纷开且落,枯等故人来,明月有谁知?
4.天香开茉莉
茉莉茉莉,我们熟悉而亲切的小花,它承载了太多记忆。
茉莉的香,是外发的,热情浓烈。小小身体里总迸发出大大的能量,好似邻家素净的小妹,在院子里偷偷种下茉莉花,花香满枝头,飘遍整个街头。人们路过,都会因为这一缕突如其来的茉莉香,会心一笑。
对于茉莉,我们最熟知的莫过于那首《茉莉花》,成为一种国民记忆。
芬芳美丽满枝丫,
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不似牡丹国色天香,不似芍药百齐争艳,不似菊花清雅脱俗,也不似兰花君子之心。它是婉约而又热情的,恰似国民的深情与闲情。
古时的茉莉,也颇受美人欢心。那些个似花的可人儿,常把茉莉插在发髻上。苏东坡有诗云“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宋代杨巽斋“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间花带满头。”清代也有张维桢写扬州女子:“家住江滨近白沙,今年雨足好桑麻。蓬松短发红绳系,一面斜插茉莉花”。
红楼梦中也有描写“迎春又独自在花荫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淡淡几笔轻轻带过,却给我们带来一幅妙丽的想象风景。画面里,温柔沉默的闺阁少女轻轻柔柔地摘下一朵茉莉花,指间的针线让它继续芬芳散佚。那一刻,软弱的迎春也终于有了可以让她自己选择的东西。独在花萌下穿茉莉花,这个氛围雅致、优美,入诗入画。
在盛夏,这些小小的花事,不与万物竞相生长,而是保持谦卑,以香气相会,缠绕在每一个温柔的黄昏暮日里,唤起阵阵回忆。
盛夏多半热闹,大抵也与这缕缕花香绕不开。
END
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