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和先生回了一趟他的老家。十年前和先生去过梅城,当时匆忙的去,匆忙的走,连城镇都没有好好看下就返回了。这次回去事先在网上做了功课,这才了解到这个古老城镇原来还有那么悠久的历史,那么久远的文化,那么丰富的人文内涵。
时间已经过去将一个多月了,但是梅城的南北塔一直耸立在我的脑海中。于是,到记忆的仓库出将他们倒腾出来整理一翻罢。
刚到的那天下午,我们就兴致勃勃地往南塔出发。出城的路很堵,因为刚修通二广高速,从高速下来的车就直接冲到梅城。出城的路上各种板车,小车,拖水泥管的车,叮叮咣咣不紧不慢地排着长长的队。因为临近过年的时候,小城里出去打工的人们陆续回来,各种牌号尤其以粤打头的车更为多些。慢悠悠出了城,远远就看到了南宝塔。
沿着上山的车道,车子转了几道弯,南塔时隐时现,仿佛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子,吸引你不断的靠近。车道忽然就没了,南塔也看不到了,于是我们把车停在路边,问旁边的村民。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沿着田边刚够一人通行的小路,然后在一人多高的茅草下发现一条隐秘的小路。根据这个路的情况看来,上去看南塔的人并不多,许久没人来过了。拔开高高的茅草,弯腰从草丛中通过,小心的不让路边的刺勾住我们的脚步。低头在草间穿过,也不知走了多久,抬头依然看不到塔,又转过一道弯,在一个叉路口,忽然就看到塔,于是选择了一条貌似可以通向她的路加快了脚步靠近过去。
可是没有多远就发现这是一条沿着山腰去向另一座山的路,并不是向他靠近的方向。于是,返回原来的路口,从那条路上看不到塔,但山路是向上的,应该会是通向山顶的她了吧。这的确是上山的路了,它开始变陡,同时视野也更加开阔了。回头时,可以看到梅城围绕着洢水河呈弧形分布,整个城镇好象在群山中的一条玉带。
终于看到塔了,他就那样安静地立着。塔前方有几十级的石梯,女儿高兴地冲在最前面,然后兴冲冲地告诉我们她数了共有83级(具体数字已经记不清了,看下来次还是需要及时写游记)。虽然已经精疲力尽了,但是看到这样古朴的带着时间印记的青砖,高翘的飞檐,还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往台阶上挪。
联元塔碑文正面 联元塔碑文反面看到石阶下的碑文才知道联元塔,俗称南宝塔。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建于古县城南面笔架山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迁建于城北望城坡。乾隆五十四年(1780年)由陶义铃主修重建于该地。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知县乔作粱倡导复修,也就是现在看到的塔了。南宝塔为楼阁式石塔。八方七层。宝葫芦压顶。高二十七米。通身采用青石条砌筑。终于来到塔前,迎门联元塔三字更显出他的苍桑。
站在塔的门口仰望塔身,塔檐角上翘,整齐划一,塔角还有几个残留的风铃塔内中空,据指路的农人讲中间的木板被抽走了,已不能再上去。我们看时,果真如此。只好想象下塔顶的风光了。
摸着塔壁粗糙的青石板,好象通过时光机看到百年前的盛世。从塔返回的路上,先生说古话说盛世修塔,乱世毁庙的确是这样的。清乾隆年间正是天下太平,繁荣之时,才会有精力和余力想将这丰功伟绩彰显、流传下来。我们青山公园的那座塔也是在涟钢最辉煌之时建的。
第二日上午,趁着昨日的游兴,又向与南塔齐名的北塔出发了。因为北塔在城中汽车站附近,我们从安化一中直接走路过去,走走问问,最后穿过人来车往的汽车站,忽一抬头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塔底。在经过昨天去南塔时的种种不易之后,如此容易就到了的北塔让我们有些许的恍惚。
北塔又名三元塔,俗因为坐落在梅城北面而被当地人称为北塔。
三元塔重修碑记。此塔命运多舛,1805年修建,道光八年(1828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先后修葺。后又被拆砖建厂而毁灭,于1996年再次重建。又建又修,可谓折腾。
看到塔身的斑驳,听到塔下嘈杂的各种人声、汽车喇叭声,以及各种遍地垃圾,让人不免失落。想起昨天的南塔虽然远离城市中心,经历不少波折才能到达,却有种遗世而独立的美保留了下来。在闹市中的北塔已泯然众人已,一声叹息。
回想起遥遥相对的南北塔,犹如两个美人,一个远离尘嚣,仿佛未出阁的姑娘。她的美不是真正爱慕的人,经受不住远行的劳顿之人是看不到,体会不到的。另一个红尘中翻滚,几经磨难,如市井中为生活忙碌的妇人。她的美需要真正体帖和爱她的人才能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