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真的是个拖延鬼,来波士顿快两个月了,所谓的日记却还一个字没写。原本还打算在出发前写一下计划,顺便描绘下“我脑中的波士顿”,然而目前这些并不在纸上,甚至可能也已不在我的脑海里。
虽然时间有些久远,但我还是想先努力回忆一下,在下飞机前我对波士顿的想象:感觉它应该是高楼耸立,人声鼎沸,一番繁华大都市的景象。其实,我真的已经记不太清了,也不知道自己此刻想的究竟是不是那时所想。不过,我想如果你们还没去过波士顿,那我当时脑海里想的应该和你们此时差不多。
出了机场,第一个感觉却不是“高大上”,而是干净,天空好美,好像第一次看到这样“一朵一朵”的云彩。
来波士顿的第一张照片免费的机场大巴上,我“无礼地”看着身边的美国人,第一个印象就是“哦,原来,你们也没有那么洋气……”。随后我便惊讶地发现,大巴几乎开不动,走走停停——原来美国也有堵车。大巴开了差不多一小时,我们才到换乘地铁的地方。这边的地铁很旧,噪音有些大,里面竟然看不到国内那种路线图或者显示屏,完全不知道下一站要到哪的感觉。在哈佛广场下车后,我们在那顺道办了地铁月卡(可乘地铁、公交,80美元左右),然后便去乘坐公交,那是个很奇怪的地下车站,有点像地铁站。一路上,我都不停地在往窗外看,然而并没有发现什么高楼,路两旁全是两三层高的小别墅,云朵依旧很美。十几分钟的公交车程后,我们终于到了住的地方。
老旧的地铁站 地铁里面 哈佛广场的地下汽车站租的房间在一个大house(别墅)的二楼上,仅二楼就有五户租户,可能因为人多,价格还算便宜。站在大门外,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哇,好气派!上楼以后,厨房和客厅也依然是一副富丽堂皇的样子。而至于我们的房间,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四个字“徒有其表”,就是很普通的出租屋而已,如果非要说出超乎预期的一点,那应该是“小衣帽间”吧,当然,窗户也不错。
我们的house 富丽堂皇的客厅和厨房 卧室“小衣帽间”写到这,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感觉前面那些事已经发生了太久太久,我真的是在绞尽脑汁地回忆。而且,很多东西我现在对他的印象已经和最初不一样了,原本感觉到奇怪新鲜的,或许现在的自己已经它觉得平常无奇了。
睡了一觉,第二天收拾完房间后,我们一起去了附近的超市trader joe's。看到价格标签,我很自然地就乘以6.5换成人民币,然后我便不禁惊叹这边的物价,一棵花菜就要十几块钱,太恐怖了。不过牛奶、鸡蛋还算便宜,超大一瓶牛奶才2刀,鸡蛋一打(12个)要1.5美元左右。很多单词不认识,东西买起来还是挺吃力的。最后,我们好像买了鸡蛋、牛奶、土豆、生菜、洗洁精、洗衣液、大米(只有超小袋)、橄榄油(这边没有豆油、花生油)等,花了40多美元。后来,室友给我们说,以后看价格时不要再换成人民币了,只需把价格和这边的其他商品比一下就能判断贵贱了。
米国的第一张超市小票再继续说说超市吧,这边的超市会卖鲜花,当然也有红酒,不过买红酒需要护照等身份证明,因为只卖给成年人。西红柿、土豆、生菜、牛油果比较常见,白色的花菜竟比西兰花贵,肉比蔬菜便宜,尤其是鸡肉。水果和蔬菜有一些是按个标价的,即使是按磅(美国重量单位)标价,也只需到收银区结账时才称重。超市里没有酱油、没有脸盆,但是有好多即食麦片和各种cheese,而且大多数还设有药品区。不过这里的中国超市就不一样了,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脸盆,各种调料、冻水饺、馒头,熟悉的蔬菜、水果,腐竹木耳等干货,各种五谷杂粮,腊肠、动物内脏,甚至是旺旺这种小零食,而且全程可普通话交流。
超市里的鲜花 即食麦片区 各种cheese第三天,我们俩散步到了附近的小河边。这边的路都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你随时可能见到全副武装的骑手,当然还有跑步者,从早到晚一直如此。路两旁稀疏地散落着精致的别墅,每一栋似乎都是精心设计,与众不同。房子之外,便是草坪、运动场、树林(保护区),再加上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到处是一番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路上没有任何尘土,兴许是空地上都铺满了木屑的缘故。
骑手和自行车道 “隔壁”家 另一个“隔壁家” 草坪说起出行,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边残疾人出行的便利。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你都会经常看到坐着轮椅的人,而且他们通常是独自一人,这在国内则很难遇到。地铁里很容易就能找到无障碍电梯,而公交上,当轮椅(或婴儿车)乘客要上车时,司机便会把车门口的“升降通道”打开,方便他们驶入,然后再在上车后耐心地帮他们固定住轮椅。同样地,很多商店,学校教室,甚至是卫生间,都设有“自动开门”按钮,方便残疾人进出。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这里的妈妈们普遍都是用婴儿车推着孩子,很少能看到怀抱小孩的大人,尤其是在公交上。
公交的升降通道(没有拍到,网上找的图) 自动开门按钮另外,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小现象:大家上公交时几乎都会先给司机打声招呼,“你好”或者“早上好”之类的,而下车前则会对司机说声“thank you”;公交地铁上除了看书、看手机的人,还有拿着笔在报纸上玩拼字、数独九宫格的人;地铁出站时不需要刷卡,走到门前,门便会感应自动打开。当然关于交通,也有不好的地方,这儿的公交车比较少,特别是在周末,而且一般是半小时左右一趟,不过每个公交站倒都会有各个车次的时刻表小册子,方便大家取阅;地铁比较老旧,以颜色命名为“红线”、“绿线”、“橙线”等,方向用inbound、outbound表示,甚至是“A”、“B”、“C”、“D”,每次找方向都很崩溃(用目的地命名不是很好吗),且不同的方向有时甚至会有不同的地上入口;地铁速度比较慢,听说跑步都比绿线块,还会经常出事故,地铁站内也很少能看到卫生间。对了,这边也依旧存有早高峰,有时还会堵车,早上的地铁也会很挤;有时候在马路上,你也会看到“美国式”闯红灯。
玩报纸拼字游戏的美国人 波士顿地铁路线图第四天,是我们在波士顿的第一个周末,朋友约我们一起去逛街。我们在波士顿公园碰面,这里有好多松鼠。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在波士顿到处可以见到松鼠,校园里,公园里或者是马路上。而且这些松鼠有好多都不怎么怕人,有时候你把手伸出来,他甚至会主动向你跑来,对小孩子来说尤其如此。这应该是行人经常喂食他们的结果吧。
可爱的小松鼠公园不远处便有一个购物圣地Downtown crossing,在这边终于看到了高楼。我们去了梅西百货、T.J.Maxx、Marshalls,看到了10刀左右的ck,2刀的四双袜子,9刀的卫衣、裤子,20刀的外套,90刀的MK……早知道我就不用带两大箱衣服了。商场里更是和国内一样,并不是只有卫衣运动服,也有牛仔、正装;并不是只有宽松大款,也有修身小码。身边的美国人也不是都酷爱运动服,她们也很时尚,常穿紧身牛仔,甚至也穿打底裤;男士们有上身棉服下身短裤,也有一身西装。挤在打折区的不仅有亚裔,也有美国人。
说完了“行”和“衣”,接下来再谈下波士顿的“食”。不过,来波士顿这么久,我们仅在外面吃过两次汉堡、一次广式茶点,其他时间都是自己煮。所以,关于“食”,我想我了解的还不是很全面。我只知道,在外面吃饭还是比较贵的,汉堡一人好像要5刀左右,餐厅的话估计至少要20刀,还要有小费。在家做饭,我们自己的情况是,每周去超市购买食材大约50刀,除了早上会喝更多牛奶,其他吃的和国内差不多。在“食”这方面,目前最值得回忆的也就是清蒸大龙虾了:我们在集市上买了一只活龙虾,差不多有平底锅那么大,花了9美元,带回去自己清蒸的,味道还不错。
平底锅一样大小的大龙虾 和手掌差不多长的虾腿“住”的话,之前已经提到过,我们住在一个大house里。房东是中国人,不过有一个室友是美国人。这里简单说一下和国内的区别吧:厨房特别大,是那种一体式的,烤箱、微波炉、油烟机、煤气灶好像都是一个整体,不是相互分离的;水槽带有粉碎机,剩菜什么的都可以直接扔进去搅碎;卫生间里没有地漏,洗澡时需站在浴缸里拉上帘子,否则卫生间里会到处是水;洗衣机洗完衣服会直接烘干,完全不用晾晒;美国室友用杯子直接接(冷)自来水喝,喜欢早上洗澡,光脚或穿袜子在客厅走……还有个有趣的现象,这边好像非常流行信件,办银行卡或者其他事情时都会让你填写住址,然后你便会隔三差五地收到各种信件。
写到这里,终于可以把这篇文章画上句号了。时间过去太久,估计很多细节被遗漏或者篡改了。我一直都觉得,“此前所想”、“此刻所想”、“此后所想”,三者或许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就比如,我现在已经在波士顿呆了一个多月了,我此刻对他的印象、感觉,与我没来之前对他的想象,又或者是几个月以后甚至离开他后的所想,肯定是有所不同的。也许,这篇文章多少会有些失真。我现在还记得,刚来波士顿的前几天,我一直处于极其兴奋满足的状态,满眼里都是它的好,甚至一想到北京的拥挤就不由地感到害怕窒息,想到离开则感到强烈的不舍和不愿;但是过了一阵子,我突然又觉得这里太寂寥了,各种交通不便,我开始想念北京的热闹,北京的美食;而现在此时此刻,我心里既享受着波士顿的安逸,也想念着北京的好,我想当我离开时,我感觉到的更多的会是坦然。
背景:先生在国内读博,来哈佛交流一年,作为一个“无所事事”的陪读妻子,很希望把自己这一年的见闻分享给大家。感谢大家阅读留言,我会继续更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