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团队之所以卡住了,是因为没有讨论与权力分配有关的话题,或者讨论了但没达成一致。团队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需要讨论清楚,如果有必要,还需要不断重新协商。
------摘自: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刺猬效应》
先问几个问题:
在组织中,你如何看待权力?关于权力,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你知道在组织的运作中,权力是如何在起作用的吗?
“争权夺势”,是团队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这个标题,乍一看,有点吓人。我能想到,有一些爱好合作友好的“和平主义者”们,看到这句话时,会有先天的排斥。然而,这是事实。
团队之所以是团队而不是群体,是因为目标的存在。所以,目标是团队的无法割舍的先天属性,团队存在的唯一意义,便是实现目标。那目标是如何实现的呢?依靠着一个又一个任务(要事)的完成,而一件任务的推进,永远需要决策,需要指挥!所以说,团队的运行,永远离不开权力的分配,说简单一些,就是在一个团队中,谁指挥,谁服从。我们都知道,要想让团队真正的协同起来,能够把所有成员的力量都调配到同一方向上的前提,就是有统一指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家公司的每一个制度文件中,永远都留有“责任”这一个版块,并且几乎每一家公司都有一份文件叫“责权边界”。
那为什么在这里不用“划清权责”而要用“争权夺势”呢?因为,在组织中除了写在纸上挂上墙上,已经明确了的责权划分之上,我认为,做为管理者,还要关注组织中的“暗”权力。什么是“暗”权力?简单点来说,就是没有写出来,没有明确,但在团队的实际运作中,却又是必不可少的权力。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物业服务中心的项目管理架构,通常由项目经理、人事财务人员,以及客户服务部、工程部、环境部和秩序部构成,在公司的制度框架中,客户服务部平行于工程部、环境部和秩序部,这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在公司的体系中,属于平级部门,并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因为客服部代表的是客户的声音,所以这个部门必须对其它部门要有指挥权,方可让项目真正的围绕客户良性运作起来。这个客服部门的“指挥权”,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写出来,没有明确机制,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又必不可少的权力。我称其为“暗”权力。如果管理者没有关注到这一部分,那么就极为容易让组织中的各部门出现“争权夺势”的情况,最终将精力的大部份,投入到内部沟通而非目标的推动上面了。
没有所谓的授权,权力是跟随任务流动的。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谈授权,有些公司甚至还为此编订了《授权手册》。但如果回到任务执行的第一逻辑上来说,权力与任务应该是对等的,你需要别人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那就应该赋予别人完成这项任务所应该有的全部权力。权力,实则是跟随任务流动的。我举个反面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很多企业都有客服人员,他们要负责解决客户所提出的疑难杂症。但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赋予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所应该有的权力,所以,运作的结果就是,这些客服人员成了传声筒,只能把客户的声音传递给决策者,再把决策者的意见又带回给客户,一来二去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客户不满意,这些客服人员也因为压力大又毫无成就感选择放弃。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权力没有跟随任务流动的案例。
理解了这一部分,再回到企业管理的实际场景中,我们会发现,权责边界一旦订定,一般只有定期回顾时方有变化。但企业的任务是活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刻的任务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再详细的权责边界亦不可能涵盖所有任务,甚至,每一个任务的执行,都意味着组织中一次新的权力分配,意味着一次新的”争权夺势“。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团队的协同会那么的难,别的不说,关于权力分配的卡点几乎会出现在整个管理过程之中。
讨论清楚各部门对整体目标(任务)的贡献以及彼此之间的贡献,是目前我能想到的解决团队协同中权力之争的最好办法。
团队的运作,是伴随着权力分配进行。这是任何一个管理者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企业确定的核心目标(任务)后,至少应针对这个核心目标(任务)讨论清楚两个问题:
1.相关部门(或人员)应该对这个整体目标(任务)输出什么样的成果(贡献);
2.部门与部门间(人员与人员之间)应该彼此提供什么样的成果(贡献)来支撑对方的运作;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会通过讨论来彼些明晰在这个任务上面,需要由谁,在哪些时间做决策,以及自己应该对这个任务的完成给予什么样的支持,那么在后期运作的时候,便能获得最大的协同力量。
关注与思考组织中的权力分配,可以很好的促进整团队的协同,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意识到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