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逼”这个词,最近这两年很火。
什么是奋斗逼呢?所谓奋斗逼就是天天把 “奋斗” 挂在嘴边上,不管工作做没做完,都要加班到很晚以显示自己努力工作的样子。
昨天微博上上有一件事情很火都上热搜了。#华为阿里员工跳槽至微软受抵制#被要求停止无意义的加班。
具体事件就是:从国内互联网公司跳槽到外企微软的员工,到了微软还继续加班,导致原来内部的老员工不满。截图大致如下:
在上微博热搜不久后,微软内部人士回应:华为阿里员工跳槽至微软受抵制,只是玩梗,不妥之处请见谅。
原来是:微软实习生组成的团队,在 Hackathon 上做着玩的小项目,图中的对话是在实习生的 “私下闲聊群” 中进行测试时的情景,机器人文案是我们组内个人的调侃,只是测试时逗大家一乐而写的。
微软内部人士说:在正式项目提交时已经更改了文案,之前用词不妥之处还请大家见谅!我们只是玩个梗,没有别的意思!!
对于这个事情,我不想过多评价,毕竟真假难知。但是,有时候事实的真相就是以玩梗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今天我们重点来聊一聊奋斗逼这个话题,不聊上面的事件。
奋斗逼这种事其实挺可怕的,因为造的负面效应挺大的。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在一个菜市场里,老菜农们都形成了统一的定价策略,一斤菜 10 块钱,大家都相安无事。这时候,新来了一群菜农,为了打开市场(向老板表现),就把定价一斤菜 5 块钱,然后,人们纷纷都去买 5 元一斤的菜去了,那卖 10 元一斤的老菜农就卖不出菜去了,被迫降价去售卖了。
这就相当于我现在月薪 2 万,工作时间是 955,而新来的奋斗B也是月薪两万,但是工作时间是 996 。那么自降身价了,把大家的身价都降了。单位时间内的薪资变少了。
这就是奋斗逼比较可怕的现象。一个奋斗逼出现,接下来会出现很多奋斗逼,形成群体效应,从而导致整个公司的文化都变了。
我们想一想造成奋斗逼的现象和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奋斗逼这种现象呢?难道员工真的就这么喜欢加班,喜欢用加班来表现自己吗?
最近,我特别喜欢从管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喜欢从管理的角度反思自己,也反思管理。
其实,说到底这种现象的发生跟公司的管理和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
在如今的时代,是科学管理的时代,而所谓的科学管理的时代,绩效制度,KPI,却是按百分比来的,就是一定要在所有人中分出个等级来。那么有人高,就意味着有人低,这就把本应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变成了零和博弈。
所谓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 “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零和博弈中的 “奋斗逼” 直接让劳动者们从良性竞争变成了地狱模式。
当然了制度本身,绩效政策本身并有没有问题,有奖有罚才能彰显公平,也是一种科学管理的表现,但是奋斗逼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管工作做没做完,都要加班到很晚以显示自己努力工作的样子。所以,很多奋斗逼是为了加班而加班,并不是真的需要加班。
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不仅仅应该只有零和博弈的管理制度,还应该需要建立一套时间效率相关的评价制度,能够正确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严格按照时间管理制度制定加班策略。
比如:很多大公司也都有自己的加班制度,你要加班必须打报告,说明加班的理由,如果白天确实没有做完,需要晚上加班才能完成,那么可以加班, 但是也证明了你的能力有问题,为什么别人能完成,你不能完成?这种加班,不仅没有奖励,也不应该加入绩效,还应该降低绩效才行,以鼓励他们去提高自己的技术,提高自己白天的工作效率才行。
很多加班可能就是能力的问题,而不是优秀的表现,也不值得肯定。
当然了,互联网的加班很严重,也可能是因为老板焦虑和竞争造成的,我前面一篇文章提到过:
企业决策的很多动作都不是有明确的目标和逻辑,而是决策者在缓解他自己的焦虑,从而容易导致加班。
小编是个多年开发经验的程序员。如果你想要学好Java,在学习过程中,身边没有一个能够指导你学习的人,可以到这个Java学习裙,里面最新学习路线和教程,不管是计算机专业想要往Java开发方向发展,还是零基础想转行,都可以跟着教程学,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里面问,这就是Java学习裙。前面三个输入494,中间三个输入801,后面三个输入931。
如果项目确实着急,时间不够了,就需要项目组统一加班,统一申请加班,这种情况要另外算,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公司项目管理的问题。
所以,需要多种管理制度相结合,拥有合理的评价和透明的机制可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了,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发展的需要,人口红利等都会造成加班现象,996 现象,除了企业本身需要反思之外,这些问题要改,就必须得从法律层面解决了。这方面,咱就不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