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回答问题:伪造历史谈不上,但虚构了不少故事情节。
历史上四行仓库保卫战历时四天,电影中也是四天,时间跨度并不大,就那么点事儿,能伪造成什么?
为了表现主题,适当地虚构一些细节无可厚非,又不是拍纪录片。但有些情节的设置真的莫名其妙,比如杀俘练胆,比如天台冒死竖旗。
B站上马督工做了个18分钟的视频,说《八佰》自称“历史大片”,其实是“重口味玄幻电影”。
的确,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会更难接受《八佰》。
“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是一场表演战,是一场拿将士生命做给外国人看的秀。
当时淞沪会战胜负已分,战争基本已经结束,国军主力溃退。日军集结部队,正在准备开往南京。
整个上海都丢了,守个仓库有什么用?
况且四行仓库不是什么战略要地,阻挡不了日军的铁蹄,日军也没有必须把它拿下的理由。
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打的并不像电影中表现得那么激烈。守的确实在死守,攻的,其实并未尽全力。
如果想表现战斗的激烈与将士的英勇,不要碰八百,选六百壮士守卫宝山县的故事会更好。
宝山是战略要地,姚子青将军率领600壮士对战2500日寇,敌众我寡;坦克、飞机、舰炮配合下的进攻,火力悬殊;七天浴血鏖战,全部壮烈牺牲的结局……要场面有场面、要热血有热血,商业大片需要的元素,不用编,全都有!
三年前有部《捍卫者》,讲的就是这段历史。
电影拍得不错,但看过的人不多,反响平平。与《八佰》相比,胜在忠于史实,逊于技术与资本。
如果导演不缺钱,干脆直接拍罗店争夺战,那可是“血肉磨坊”,极其惨烈。
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最悲壮的地方,不在四天的保卫战,而在其后将士们的境遇。
退入租界后将士们被英国人缴了械,投进了孤军营。精忠报国的英雄们,就此被国府遗忘,全部成了弃子。
尽管如此,谢将军依旧带领孤军官兵每日出操、升旗。
为了改善孤军生活,谢将军还带领战士们平整场地、自盖房屋,开办制皂、织袜、毛巾等工场。所生产的物品除了补贴生活费用外,居然还捐款几千元支援国军抗战。
此期间,赤手空拳的孤军官兵与白俄看守发生过冲突,死亡4人,伤200余人,伤亡率远超四行仓库保卫战。
四年后,谢晋元将军被几名汪伪收买的叛兵刺死在操场。
30万上海市民到孤军营为将军送葬。当时全上海总人口385万,相当于10个人里就有1个去送葬。可见电影中靠孤军奋战唤起民族觉醒的设定并不成立。
事实上,早于1931年9·18事变之前,民族意识就已觉醒。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各界都有人在为抗日奔忙。甚至连小偷、妓女和黑帮弟子,都在出钱出力。
各路军阀虽然平时各自为政,但到了淞沪战场,大都表现得十分顽强。当时最需要被唤醒的,恰恰是蒋介石本人。不图自强、脱离群众,天天幻想着靠外国人帮中国人抗日。直到四九年“虎踞台湾”之前,还在幻想依靠美国的势力,统治中国的人民。
谢将军被刺半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了公共租界,日伪军接管了孤军营。
孤军被日伪军分解,一百多人被押解至安徽裕溪口装卸煤炭,一百多人被押往南京孝陵卫种菜养马,一百多人被押到杭州萧山做苦力。反抗最激烈的几十名孤军,则被发配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小岛做苦力。
一直到二战结束,历经劫难的孤军战士们才陆续获得自由,幸存者不到二百。
1946年,谢将军遗孀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从广东蕉岭辗转两个多月返回上海。原1连连长上官志标出面集合了一百多名战士,一起接待了母子五人,并在谢将军陵墓四周搭草棚居住。
孤军战士们在乱世之中,试图结伴自救,不想却处处受挫。无奈之下,凌维诚跑去求助宋美龄,却被三言两语打发出去后就再没人管了。
走投无路之际,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司令汤恩伯表示可以收留孤军战士,但孤军战士不愿卷入内战,选择了拒绝。
此后,壮士们四散天涯,有的返乡务农,有的流落街头,名震中西的“八百壮士”,至此散落人间。
1947年,4名孤军因为通货膨胀、生活无着,无奈铤而走险杀人抢劫,最终被处于死刑。“八百壮士”最后一次见诸报端,竟然是如此地“不光彩”!
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把在上海能找到的八百壮士幸存者六十余人,连同谢将军遗孀都给安置了工作,并给与相应待遇。
八百壮士的经历,其实很憋屈。
所谓的“保卫战”,到底在保卫什么?而常凯申的“政治谋划(幻梦)”并未如期实现,八百壮士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让谢将军有选择,我相信他宁愿与姚子青将军一起,痛快地战死沙场。
所以八百壮士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批判性,根本不适合拍成商业电影。
故事与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不匹配,这就是《八佰》让人感到别扭的根本原因。
但我又想赚取观众的眼泪和电影票怎么办?那就只能靠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