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想法
央媒新华网、人民日报因“娘炮”开撕:你站哪一边?

央媒新华网、人民日报因“娘炮”开撕:你站哪一边?

作者: 梦溪文本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23:06 被阅读384次

自9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多位“花样美男”的表演,引发众多网友争议:此类花样美男、小鲜肉是否“娘炮”之列?如此宣扬“娘炮”文化会否带坏青少年。

9月6日,争议进一步升级。

国内两大传媒巨头——新华网和人民日报,先后针对此话题发声。晚21:43分,新华网公众号发布署名“辛识平”的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以下简称《新评》),文章观点与众多网友同仇敌忾,对“娘炮风”进行痛批。

不到两个小时,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以下简称《人评》),指出:“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直接开撕新华网。

看上去,两大央媒针锋相对,“杠上了”。

而实质上,尽管新华网与人民日报态度上反差巨大,但两大媒体巨头“三观”还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反对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都认为“娘化”蔓延令人担忧、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都呼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华网: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人民日报: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既然双方三观基本一致,那么开撕又是为哪般?

对此,我们试着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看清双方到底在“撕”什么:

第一、你在贴标签?我来撕标签

新华网《“娘炮”之风当休矣》,内容并无不妥,三观非常正,只是无形之中给一个群体统一地贴上了“娘炮”的标签,显得有失偏颇。

《新评》将“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统统贴上“娘炮”的标签,等同于把外表阴柔美貌、浓妆艳抹、翘兰花指的“小鲜肉”都标签为“娘炮”、“奇葩”、“怪咖”,这难道不是一种类别歧视与贬损么?

可以批判“病态审美”,但是应该给“病态审美”一个令人服气的定义。男性油头粉面、兰花指就是病态审美吗?当然不是,《人评》对此给出了有力的驳斥:“他们(梅兰芳、程砚秋等演员)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以此反驳了“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指出:“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

这句话几乎字字针对《新评》。

相对于新华网,人民日报更显其一以贯之的“冷静、客观、理性”风格。为何说是“一以贯之”?早在2017年,人民日报曾刊载一篇论坛《别被标签化思维所累》,文中指出“标签化基本遵循以下编码路径:把个案泛化为普遍现象,把偶发总结为必然结果,把特殊描述为一般情况,把细节论定为事物全貌。比如,官员都是腐败的,城管都是暴力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结论是:无论从认识论角度,还是从社会效果看,(标签化)都是有害的。

标签化思维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带来非理性、情绪化的舆论。究竟是年轻貌美的小鲜肉引发了公众反感?还是年轻貌美的小鲜肉被妖魔化、标签化,成为病态文化和娘炮现象的代名词?

有一个在《新评》文章之下拍手称快的人评论说:“能够指望这些娘炮上战场杀敌吗?”说得好像能够指望他上战场杀敌似的。一个人是否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不是外貌外表决定的。

第二、你痛快批判,我理性宽怀

纵观两文,《新评》快意恩仇,对花样美男、小鲜肉们深恶痛绝,一并归类为“娘炮”,并对其言辞犀利,剑指咽喉,意欲“为民除害”。

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
“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人评》则循循善诱,表现出宽怀与理性,认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反对将花样美男、小鲜肉划分为“娘炮”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倡导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
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我们看到,新华网在画杠杠:你不能这样,这样是不对的;人民日报在指道道:你可以这样,这样是正确的方向。一个是给学生划分优劣等级、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处罚学生的刻板老师形象;一个则是宽容各种个性学生、给学生希望和信心的老师形象。

第三、你重在“堵”,我强调“疏”

舆论引领在哪一个国家都特别重要。特别在青少年思想意识领域,舆论的引领尤其重要。

当我们都在担心“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批判某种风格的群体,不是对这些群体进行贬损和谩骂,而是对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管理。

大众需要的,大众喜爱的,首先应该受到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还要用好的形式、好的作品来引领。

人民日报的“呼唤”就是一种很好的引领:“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这比新华网式的批判来得更能让人接受与信服。

《新评》的结尾那句,引用了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的一句话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但是,青少年真正热爱又应该热爱的,又在哪里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央媒新华网、人民日报因“娘炮”开撕:你站哪一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gh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