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景点出口碰到这么一幕:男孩哭的撕心裂肺,身体想使劲儿挣脱大人们的拖拉拽,男孩的妈妈“恶狠狠”地比划着要将男孩的水枪扔到垃圾桶,男孩哭得更大声,他的妈妈扔下一句话“你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你跟我们一起走,要么你一个人留在这里!”说完便头也不回地大步向前走,旁边的亲戚朋友见劝妈妈不成,便转头劝男孩,可是倔强的妈妈生出了倔强的儿子,两个人都不肯退一步。看此情境,应该是男孩看中了一个玩具很想买,但妈妈认为不该买,并且在多次劝说后不奏效,便希望借此事教训儿子一顿。结果是妈妈赢了,所有人都假装先离开后,男孩一时慌了,害怕了,便哭着跑着去追随大部队。看到妈妈和儿子相拥,也终于看到妈妈温柔的一面,以为此事就此完美终结。可没想到,在景区出口,刚下观光车,我又看到了那个男孩,只有他一个人,并且他正在往跟人群相反的方向跑,不一会,一同游玩的朋友来拉他,并劝道“你妈妈怎样怎样……”我就立马反应过来,前面那事儿还没完。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回家路上,我陷入了沉思,如果我是那个妈妈,该怎么办?
【童年只一次,能玩具则玩具】1.首先在买玩具这件事上,我把握的整体原则是尽量满足孩子。童年只有一次,小孩对某个玩具产生好感,那是他的好奇心在释放生命力的体现,在他想玩玩具的时候就应该多给他提供不同玩具的应用场景,在玩儿乐中体验童年的美好。所以如果这个玩具以前没玩儿过,小孩见到了“新朋友”,并且想带回家,那就买下来。但往往孩子喜欢一件玩具就会见一次爱一次,见一次买一次,如果这种玩具家里已经有好几个,这种情况下我会引导孩子选一个别的没尝试过的玩具来交换。
【永远用爱和理解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2.但是今天这位妈妈和孩子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要不要买玩具这么简单,他们之间的冲突矛盾本质上是沟通方式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看的出来,两个人都很固执、很执拗,都不肯妥协,假设这个玩具就不该买,这位妈妈怎么做才能更妥当呢?还是应该先站在孩子的立场,用五岁孩子的视角先审视这个问题,不能硬碰硬。一是从情绪上安抚,动之以情,“妈妈非常理解你想要这个玩具的心情,我也觉得很好玩。”二是晓之以理,“这个玩具家里已经有一个,回到家立马就能拿起来玩儿,再说我们已经从景点出来了,暂时用不到这个玩具。”三是转移注意力,“我们马上奔赴下一个景点啦,快去看看那儿有什么好玩儿的吧!”
“不买玩具”这件事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上的小创伤,所以在跟孩子谈判的时候一定要用其它的情感因素弥补一下,要让孩子感觉到失去了玩具但我还拥有很多爱。
【孩子是父母的写照】3.通过第二次男孩的“出走”,我们大概能预测到,“出走”这件事在这家人这里可能是个常态,一言不合就“出走”。男孩可能是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博得妈妈的关注,但是妈妈每次都get不到男孩的心理需求点,反倒是认为这是一种不听话、不懂事、叛逆,在处理的时候完全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把“治治他、掰正他”作为出发点,老想“以毒攻毒”,这真的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我一直认为孩子都是无罪的,孩子都是白纸,父母在纸上画什么孩子就会变成什么。如果想让孩子停止“出走”,这位妈妈应该先忍住“扭头就走”的冲动,静下来认真倾听倾听孩子的内心。
母与子没有生而完美的父母,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