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 Cicilion | 来源:发表于2020-02-22 18:24 被阅读0次

     初读冯唐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大一,每天在南书院完成了当天的专业课作业任务之后每天的时间都耗在图书里了。整个大一由于高考失利带来的不甘心与郁郁不得志,没有加入所谓的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在书里找平静,在书里找未来,找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的可能。

    6年过去了,最近的疫情爆发,很多媒体,评论都谈及到了2003年的非典。在人们的记忆里,当年的非典被成功攻克,人类再次战胜了大自然。但是记忆很容易被加工,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查无此证。突然想到了当年读到的《活着活着就老了》这本书里提到,仁和的老教授说过,非典并没有被攻克,它只是自己突然消失了,总有一天它还会卷土重来。医疗不是万能的,人要有所敬畏,有所不为。

    带着这个唯一一点对此书模糊的记忆的契机,再次重翻了这本书。当时大一因为喜欢冯唐的某些句子,而看了他所有的小说,散文,杂文。6年后再看,当时在意的文字风格成为了次要,反而发现了一些当时没有在意东西。

    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写于2002年,

    书里提到了非典、病毒从来没有被攻克。医学是有限的,大多数的病是不能被治好的 。

    书里提到了2002 年的香港的房价是当时的北京,上海的7-8倍,但是当地资深的房地产投资分析大佬告诉冯唐‘10年之内,上海,北京的房价与香港房价的差距最多在50%,不可能再多了。北京,上海迟早会涨起来的,香港迟早要跌很多的。’

    书里提到了,那个时候的新浪刚刚起来,当时还没有热搜这个‘虚拟广告摊位的东西’。2002年的冯唐在书里说‘迟早新浪会像‘钱柜一样’,出租个‘广告摊位’’,按照点击频率收钱。

    书里也提到了‘迟早有一天交易遍历到出门不用带钱包’。2002年没有二维码支付,2002年的手机1G内存就是个很大很牛逼的存在。

    就像冯唐所说,人一辈子的文字加起来也不到1G的千分之一。刚上大一的那年,我也是刚刚始从使用qq转到使用微信,那时候还没有凡事出门都用手机支付的习惯,那时候也没有出行凡事都可快递的概念,我好像是从大一下才知道B站,百度云的存在。想起大一开学还是爸妈,大包小包从家人肉扛到武汉。我的手机从大一的16G,到现在的64G,但是都是不够用。我一生的文字可能都达不到这些不够用的储存空间的万分之一,更何况从大二下开始着重将时间花在各种考证上之后,第一个被放弃的生活就是码字,第二个就是读文学书。

    我突然意识到,我从大二下之后除了各种商经类的书籍,很少在读书,更不存在之前的手写读书摘抄然后再在早上将这些文字背下来。直到现在的研二,我断了整整4年的写作习惯,文字积累,我的语言越来越贫乏,我的想法除了对未来的焦虑空无一物,我的关注除了房子,工作,专业,技能,保险,综艺再无其他。

    这样的回顾,让我突然觉得自己活得好贫乏。然而更让人崩溃的是,其实它都发生在不久之前。大一的时候,是2014年9年,现在我研二,这里是2020 年2月22日的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宿舍。6年不到的时间,我究竟进步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

    首先,我不再是6年前那个18岁的女孩,我不再年轻

    这6年,我考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证,心理咨询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日语N1能力资格证书,我跨考并考上了法律硕士研究生,我考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我争取到了来到名古屋大学交换一年的机会,父母帮我贷款在武汉买了房子,我在研一的时候买了自己的第一份重疾险。

    其次,我很少静下心去阅读诗歌,去阅读文学,去积累语料库,我的文字变得苍白无力,我也不再写作,我把所有的时间让位给了更多有绩效考核的东西,比如考证,比如读商经类功用性书籍,比如花大把的时间去看别人的Vlog,去羡慕别人的生活。

    大一大二这两年,我大概写了由15万字的乱七八糟的杂文,日记,但是我一篇都没有再回头看过。大一大二这两年,我前前后后大概多了100本课外书,我词汇最丰富的时期应该是在这个阶段。大一大二,我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我开始习惯了凡事淘宝购物然后拆快递的生活,并且直到现在,我退换货的次数不超过10次。我开始习惯了出门不用带现金,凡是扫码支付的生活。大二下外卖渐渐火了起来,但是我大学到现在加起来定外卖的次数也不超过10次,外卖再怎么方便还是比楼下的食堂贵了2倍左右,我还是保留了从小节省、存钱的习惯。大四毕业的时候我开始了化妆,开始了我人生第一次的染头烫头,开始戴上了牙套,开始被催交男朋友并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像大人所说的‘女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大学我第一次开始看B站,第一次用百度云,第一次知道网上如何找各种资源。我意识到了搜索技能是多么重要,我意识到了大数据的威力。对了,我还认识了几个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给我指导的老师,前辈。由于我凡事不信自己,他们曾在每个我的选择阶段,充当了那个‘说我能行,给我信心’的角色。

    再者,本科与研究生虽然是无缝衔接,但是内容却天翻地覆。这个阶段的我,无声无息中断了和一些之前很要好朋友的联系,也一度在抑郁的边缘天天崩溃,日日痛哭流涕,看不到未来,找不到自己。陷入到和所有人作比较的深渊。

    ’研究生不到两年的时间,我收获的就是,买了武汉三环外的房子,当作退路。买了人生第一份重疾险,当作安全感。顺利考过了司法考试,来到了日本交换,避开了国内的病毒疫情,还有就是交到了一两个好朋友。然后我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我打破了自己一个又一个扭曲的认知与恐惧。

    研一开始,开始焦虑毕业后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然后发现,身边的几个比我大不了一两岁的女同学都是已经买房结婚,甚至已经有了孩子,大家说她们是‘人生赢家’。我的焦虑更是无休无止,我的迷茫更是不停不断。我意识到从一开始我标榜的自我独立根本就不存在,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自我,我非常非常努力的在别人的标准里想要找到更好的自己,但是我其实物欲没有那么大,我每天只吃蔬菜,不喜欢奶茶,不买香水,不买品牌,我的护肤品还是最基础的200元以内的保湿产品。可是我想要有选择的自由,我想有那个说‘我不需要,我不喜欢,我不在乎’的选择权。

    研一下的时候,一起长大的比我大两岁的表姐结婚并且不久有了孩子,从她结婚之后我好像再也没有跟她聊过天。我们俩个好像进入到了不同的赛场,她以一种生活方式展现有家庭的幸福与美满,家人们也在以表姐的例子劝我趁着还没到25岁赶紧找男朋友,步入幸福。而我想以另一种方式证明女生,可以活得很独立,可以活得很丰富,可以活得很好。

    研二我来到了日本。最初的想法是想要‘睁眼看世界’,结果确实看到了之前未曾解除的世界,但可能更多的是向下看。

    我从柬埔寨朋友了解到,原来还有国家没有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所有的生病费用都要自费。一个国家的大学生的普遍工资是一个月250-350美元,一个国家商务部的政府官员的工资是一个月大概550美元,首都的一套公寓大概是2000美元。1000美元以上的月薪就相当于比较阔绰的生活。这个女生的父亲就是个月薪差不多1000 的运输司机,母亲没有工作,但是他们养了3个孩子,并且为每个子女都在首都买了一套公寓。我羡慕过她给我带来的那种感觉无忧无虑,没有烦恼,因为来自柬埔寨,她的考外国学校的申请标准要求也会比中国人低的整个状态过,但是仔细想想,我愿意去柬埔寨生活吗、答案是不。我只在中国生活过,即使压力重重,即使竞争惨烈,但是我还是想要再拼一拼,再搏一搏。

    也是这个柬埔寨女孩,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个有两万多粉丝的Facebook博主,凡事必拍照,去旅游必打卡。很会找镜头,很擅长对着镜头来个微笑,并且很擅长用很少的钱去各个地方打卡旅游。我跟着她5天的时间,去了大阪,去了神户,去了京都,去了广岛,包括所有衣食住行几乎只花了5万日元。这个中间拍了很多照片,在社交媒体上PO出来的确实是美景,美食,风景正好,微笑灿烂。但是我实际跟随了一次之后,才知道这并不是我要的。全程都是在打卡,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赶场的方式不是我理解的旅行。除了照片,还是照片。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当我看到她是发自真心的开心的时候,我发现我做不到这个开心,我不觉得这样的旅行多么有价值。明白了人与人确实不同,同一件事确实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将你所羡慕的别人的生活完完全全复制一遍之后你照样不一定会喜欢之后,我觉得我释然了很多。我不再也不想轻易得羡慕别人了,轻易地用别人来否定自己了。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自己很差很糟糕,一无是处,但是我不再轻易得羡慕别人了,我不想再轻易得因为我以为的别人的精彩而深处焦虑与不安了。

    我了解到日本高校建立了‘亚洲法律援助中心‘等之类的机构’,来扶持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蒙古,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国家’。在去日本援助中心参观见学的时候,我很直白的问了旁边的老师,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整个法学院为什么全额资助的研究生都针对东南亚这些国家,而留学生最多的中国学生几乎都是自费考进来的了。这并不是单纯的公益援助,这就是一种话语权输出,甚至涉及政治、外交输出啊。旁边的老师也很坦然的告诉我,‘对啊,这就是援助的目的。但是中国不也是这样吗。’然后我就明白了为什么之前大家总是在讨论的为什么那么大力的援助非洲。那一刻我也突然意识到,个人与国家的立场,隔得是那么远,但是又是息息相关的。

    我是那种会羡慕每一个人,觉得每一个人都比我优秀,比我自律,比我努力的人。我现在有沉溺手机,浪费太多时间,瞎忙穷忙的烦恼。后来我观察了很多人,也问了很多人。发现大家都差不多专心学习,专心读书的时间没几个超过6小时。没几个做到早起早睡。没几个有写作的习惯。没几个不玩手机,不看视频。这是事实,大家普遍都深处在社交社会,深处在碎片化学习社会,深处在‘消费陷阱’。认识了真相并没有让我有一丝‘还好不止是我一个人’的侥幸,而是我意识到大多数人都有的问题,不代表这个不是个问题,或者这个问题就可以不被解决。而是,我必须要尽快得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问题抽身。我的方法就是, 第一我设置了番茄钟,第二我打开了kindle,第三我开始不懂就问,我容易放大别人的‘成功’,那我就去问,去观察,而不是靠我的幻想,去塑造一个又一个‘成功人士’,然后在这些一个有一个‘优秀的样本’找不到自己。第四我开始了写作,不管语言有多贫瘠,如果我有一丝丝想法,我都要立刻打开word把它记下来,就像刚刚读完冯唐的这本书有些感想的现在。

    另外,我失去了一定的健康。由于一直都是在图书馆坐着看书学习,常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颈椎,腰椎都有了问题。之前喝水少,后来也查出了肾结石,不过好在比较小,然后自己每天逼着自己喝水,结石已经排出了。但是我很直观的意识到,我潜在没有查出来的疾病只会越来越多。我的皮肤开始出现老化,大家都说女生过了24岁之后,就会皮肤样貌都会直线下滑。我恰好到了这个分界岭,按照我妈的话,我已经不小了,今年就要25了。大三下的时候出门,还是一副学生模样,加上自己圆脸,还有人以为我是个高中生。现在,确实很符合这个年龄被小朋友喊阿姨的角色,然而这个变化其实只有两年半的时间。

    这个失去我没有找到任何的有所收获的补偿。如果有,那就是未来的可能性把。我从来没有想过25岁会离我这么近,但是我规划过我30岁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这么看来,这个计划只有5年的时间了,我必须抓紧努力,不得松懈。毕竟那个规划离眼前的实际高得不只是一星半点。

    就在重温这本书的时候,某个瞬间我很想哭。我觉得我比5年前的我,真的更懂什么叫‘活着活着就老了’。岁月是紧凑的,时光是流逝的,人生不只有快乐这一个因素,不要追求快乐,拥有个强大的心脏,认清楚人生就是个奔向死亡的下坡路,下坡路上也不是只有一种速率,人们定义的安稳,就是相对保持一定速率的稳步下滑,走向死亡;想要多样性,无非就是斜率为负的函数曲线,趋势都是一样的,都是下滑奔向死亡,不过会有高又低。既然趋势都是下坡,终点都是死亡,恐惧失败从这个逻辑来看好像很愚蠢,所谓的‘安安稳稳的过一生比冒着风险,没有保障的过一生好’说法也好像站不住脚。

    如果注定是要活着活着就老了,我希望我能做到,活着活着就明白了。明白快乐不是永恒的,幸福不是唯一的,人生不是爬坡,从一开始就是个奔死的下坡路,所有选择的成本对于最终的结果而言,都没那么大,所以才应该做自己,选择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活着就老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il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