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边放着冯唐的一本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
记得最初知道冯唐这个人,是在凤凰卫视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然后是有段时间电视台放《春风十里不如你》,于是借着机会看了他的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
不得不说,这次有点被标题党的嫌疑,至少《活着活着就老了》这个名字,就给人一种想要翻翻的欲望。
冯唐的杂文跟他的小说一样,文字肆意,戏谑笑骂一切信手拈来。偶有掉书袋,也是毫不掩饰,却一切皆有自然之态。
鲁迅铸就了中国杂文之顶峰,于是后来者络绎不绝,却大多数也只能窥其一二,鲜有比肩者。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杂文逐渐式微。但是这本《活着活着就老了》,似乎有一点点杂文的味道。嬉笑怒骂,古今中外,尽付笑谈。
书中收录的大多是2000年前后的文字,还有一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些。这样一算的话,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冯唐也就是30岁上下的年纪,跟此刻我的年纪差不多,甚至还要小一些。
在这些30岁年纪里写出的文字,尽管有一种年轻时的不可一世,但也可以看出其间的老成与辛辣。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到他的经历,与他的三部曲中描述的有些相似,弃医从咨询,同时未曾放下手中的笔。
这本书中,分别以人、地、物、书等为线索,将一些年间的短文收录其间。间或可以看出,他走过了一些地方,遇见过一些人,流浪过一些感情,看过一些书。在这些用脚趟过的路中,在这些用眼看过的人里,在这些用心爱过的情里,在这些用手翻过的书里,一点点堆积出一个男人的半生。
冯唐的文字,轻松、简快、诙谐甚至有一丝刻薄。所以,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感。然而,总有一些不经意的地方,在莞尔一笑的同时,内心却不自觉地纠结出一点落寞和伤感。没有刻意地营造,但依然被读者轻易的捕获。而且,在捕获的那一瞬间,心生葳蕤。然而葳蕤之后,却是无可避免的凋零。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冯唐似乎总感知他那一代没机会出大家。就如同我们八十年代生人对自己的文字代言人的鄙视一样,似乎看不出任何可以拿出来与前辈们相一较高下的筹码。或许,唯一的安慰就是时间还多,比起那些已经作古或者已经渐渐华发丛生的那几代人来说,我们唯有时间可以慢慢填平这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天堑。
有时候,读一读现代年轻作家的文字,也不失一种乐趣。起码,在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围绕在你我周遭的纷纷扰扰,可以读出我们日常之间遇到的琐碎。仿佛就如同一个老友,在桌子的另一端,絮絮叨叨、频频举杯。
我们都被放在时间这个巨大的转盘里,而且都不由自主地随着转盘一点点前进。有时转累了,就刻意地回一下头,转一下身,看看曾经未曾来得及遇见的人和事。也有时候会迫不及待,总想赶紧走到下一道渡口,看彼岸的花开,看河道里的鱼欢。
唯一不曾更改的,仿佛就是时间静默般的存在。等到某一个瞬间猛一回头,才愕然发现,早已经走到了某一个无法回望的崖头。
但时光依然是一个好东西,带着我们领略了四季,带着我们走过了郁郁葱葱的年纪。所有的一切,都伴随着时光,在指尖流逝的间隙,或铭记、或遗落、或温暖、或苍凉。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一点点老去的时候,总有一些时光是带着光芒的,这就已经最够。
没有人看得清未来,也没有人记得住过往,但是眼下的一切又都不断的充当了过往与未来。于是,周而复始,所有的念想,都在不断刻画当中。然后会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一点点漾成白蕊、酿作了月光。
在追逐时间流淌的间隙,仿佛看到了岁月的彷徨。在逐渐老去的时候,也总会遇见年轻时执着过的念想。有些是数字,有些事信笺,有些是姑娘。
所以,一气儿读来,该笑的时候笑,该骂的时候骂,遇到某个不经意的地方,心里微生荡漾。一切,都随着那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一点点远去,直至到某个你我都不曾触及的地方。这样,也算是一本书的流畅。
所以,活着活着就老了,又何妨。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