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散文散文和诗
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你是在侮辱勤奋

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你是在侮辱勤奋

作者: 猫或猫或猫 | 来源:发表于2019-02-06 00:38 被阅读3次

      我现在非常反感于朋友圈里时有同龄人动不动分享他今天在哪个APP、明天在哪个网站上学了什么,多半是学英语,这可比看谁炫富更让我反感。

      炫富是偏物质文明的,而动不动将个人的勤学苦练分享至朋友圈是偏精神文明的。这种反感的点便源于他在坚持不懈地秀勤奋,甚至是刷屏式地秀勤奋上——

      “看,我多勤奋!”眉飞色舞,穿成一只熊本熊,高举一块比脸还大的告示牌,扭着他那诱人的丰臀,在湿热的草丛间蹦跶,来拥抱优柔的空气和雾霾。

      当然,我也知道网上有时候点个“分享至朋友圈”会有奖励,也或许人家点一下只是个习惯,但有些人就过分了。

      假设那人就是在学英语。

      那么一般来说,这样的人语感都很差,所以会被英语搞得神经兮兮。更进一步,很可能他英语的底子不是很差,该勤奋的读书年代他不肯下功夫,现在惶惶然出来工作了意识到某门学科的重要性了,于是敲锣打鼓开始所谓的勤能补拙了。

      当然他补的不止是“拙”,还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存在感,不然不会在朋友圈“乐于分享”,宛如一只尾巴卷得可以开瓶盖的猪。

      这种频繁操作会比胡海泉十问陈羽凡来的直接点。胡海泉频频发问不是绕着弯子在证明:自己没吸毒,他跟陈羽凡被抓这事没有瓜葛。

      但是这样也谈不上很直接。最直接的莫过于在朋友圈写上:“沉迷学习,日渐消瘦”了,反正不是吸毒引起的消瘦。

      分享分善意和恶意两种。善意的分享比如我有两袋糖,给你一袋;恶意的分享是到处散播和炫耀,比如分享隐私、“中国好闺蜜”式分享男朋友。而这种汇报个人勤奋学习式地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有点偏恶了,因为频率太高会让人厌烦,朋友圈是个公共区,每个人应该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

      他一定是被人高马大的英语给震慑了,“如梦初醒”,所以才会在长大以后加倍弥补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缺憾。无论观者是否疲劳,是否郁闷,是否厌烦,口号还是要打响的,存在感是必须三天两头甚至天天刷的,这样就不会有人忘记你叫什么。

      学生时期你跟学霸无缘,没想到今时今日你还是个学霸。

      那么问题来了:你那么努力,信不信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这就好比,以前读书时有个坑,你经常栽进去一瘸一拐;现在工作了,本来路是平的,阳光正好,你偏要拿着锄头铲子跃跃欲试,谁知道你挖的是坑还是坟墓?

      先给你布置个任务吧­­——把日常交流中最近几天遇到的不难也不简单的中文词,能译成学过的英文词的翻译成英文,告诉我哪些是六级词汇。

      说实话,我不觉得那些喜欢秀今天读了哪些英文读物的人,有这样的警觉,估计看到我布置的任务也是一筹莫展。当然,没准那些高材生注重的点是那些有明显领域划分的文章里的专业术语,抑或托福、雅思的词汇,可能哪天就屁股一扭从石头里蹦出来告诉我:“XX是英语八级词汇。”

      这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读本科时想着要不要考研,读研读了大半又在考虑要不要考博,你说你不打算考学校考证没准还会有人批你不思进取,似乎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乍一看,这是好事。可能年事渐高的父母还挺高兴:我家孩子多勤奋,多爱学习,工作之余还不忘给自己充个电。

      我今天就姑且先拿学英语这种多数情况来粗浅分析一下吧。

      退一万步,就算你工作之余学有所成,你想干嘛呢?

      我周围不少同龄人都说自己英语不行,什么“六级没过”、“四级勉强过”之类,但是他们工作中遇到的英语还是能轻松应对的,尤其我的同事们(我们都是程序猿)。工作中的英语,只要你不是什么英语专业国贸专业,不进外企,实际中接触到的那一小部分多嗑点瓜子也就过去了,需要你去煮瓜子吗?

      如果你想转行,转到和英语有关的行业,众所周知,这门语言在国内早已过了热潮。你若想当翻译,无论你之前是在苦练英语法语日语还是火星语,我劝你死了这条心吧,翻译这一行不出十年就要濒临灭绝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有NLP大法。

      朗朗读书声和谐氛围的背后,是对勤奋的侮辱。你都不知你勤奋学习的目的,还冠冕堂皇地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

      我以前很欣赏会四国语言之类的人的,但是我欣赏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会那么多语言,而是欣赏他们的语感和学习能力。这样的人是凤毛麟角,他们可能也不在乎目的,享受着对他们而言轻而易举的学习过程。

      而90%以上的人总偏向于,用什么学什么。出来工作后,从前学的知识,甚至某几个和岗位毫无关联的科目被忘掉八九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人的记忆倘若不反复操练就这德性,新知识进来了,旧知识不经常温习就溢出来了。可你现在却经常留有时间温习旧知识,甚至在那个和职位毫无瓜葛的陈旧领域不断拓宽或深化,这样真的对你这个专业以及和你这个专业基本对口的工作有益吗?而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有那个闲工夫,你要是工作累了,可以借此放松;你要是觉得工作轻松,可以多学点和工作有关的技能,尽可能烂熟,你说是不是?

      别忘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又衍生了语言特有的文化,请问语言学家多吗?从实践角度看,工具,大概熟练掌握一些常用功能就够了,你要对这个工具面面俱到甚至庖丁解牛,其实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你挤干了海绵里的水,不会想编出一本牛津词典吧?我们总是走的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何要走,忘记出发的方向和目的地。

      倒不是功利主义,而是现实主义,我们这个奔三年纪的人如果还没认清现实只会碌碌无为。这时你若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回我句“英语就是我最大的爱好”,我竟无力反驳,表示难以想象一个不擅长英语又爱好英语的人有着怎样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经历,毕竟执念太深。

      而进一步,我有千种理由相信你会收效甚微,学无太多所成,真不是我咒你。就算你沉迷英文阅读,那你开口吗?你听吗?

      我有次去北京植物园,老外一直在跟环卫工神态夸张地比划着要上厕所,环卫还是不懂,于是我自告奋勇过去跟他交谈想指给他,龟速地聊了好一会儿,我居然还无法准确地把厕所的位置用英文表达出来,最后由厕所在哪聊成了我的指环真好看。

      这就是我,自以为能听懂老外日常聊天的八成就了不起了,可是换自己去说很多词和短语在脑海里打转但就是说不出口:不是这词不太会发声,就是那个短语感觉用的不太对,流利就更不用说了,打几个嗝蹦几个词,再放个屁,一句通顺的话就算说成了。

      中国人,大概学生时代吃苦吃太多了,对试卷有天然敏感性,导致即便远离了学生时代,学什么都想往应试角度靠,工作之余学个英语也是重阅读,轻听说。

      听说尚且耳不灵口舌笨也可部分归因于丧失了语言环境,读个书还对高端词汇有天然免疫,笔记之类的归纳总结从来不做,读那么多又能收获多少?

      就像那新推出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及其app,起初带着塑料质感(还好后来改了)。周围人趋之若鹜但很快发现app难用到摔手机,个税没少扣多少,房东没准要涨房租了。仔细想一想,其实全都是鸡肋!

      所谓频发至朋友圈的“勤奋学习”,在过程中学习方法不得当,结果便是进步不明显,毫无深度。你都学不出个名堂来,还故弄玄虚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你说你是不是在侮辱勤奋?你简直是在亵渎神灵!

      不过,气愤之余我也会想:这样的人会一直这么做吗?会坚持个几年就结束吗?结束后,这样的人该何去何从?

      如果是同种科目,比如英语,我猜多数人是坚持个几年这样的分享模式就结束,对学习早已意兴阑珊,偏爱走个形式坑骗跟你不熟的人。如果他就如此坚持不懈地刷状态,学到老,刷到老,我依然不会钦佩他,他那是冥顽不化、思维僵化。

      其实,坚持个几年就结束何尝不可,前提是你那几年要足够努力,然后得以全身而退或不再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你完全可以将成为Fire族当成你的目标。Fire运动兴起于美国,让自己的收入最大化,支出最小化,30岁以前就能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虽说将这一理论践行于国内尤其一线城市内成为Fire人群的代价高不可攀。当然,这几年不是要让你保持这种可笑的分享模式,你正确、有效模式下挥洒的汗水才是推杯换盏的底气。

      都说压抑久了,就要释放;压迫久了,就要爆发,那朋友圈可真是个释放欲望的地方,人的表现欲在亦真亦幻的舞池中央脱得淋漓尽致。在那块神奇的土壤上,不少人过着富二代一样的生活,有着官二代一样的举止,却领着3000元的月薪,卸妆后的眼神熄灭了银河上追梦的华灯。而多数人分享这一条条自己学习的动态,是不会设置让一些人不可见的,不然怎么会连我都能看见呢?我跟你又不熟,撑死只是十年前把一粒珍贵的鼻屎弹到了你脸上。

      但这不代表高频率将个人勤奋分享至朋友圈的受众是没有偏向的。表现欲达到了巅峰,受众自然是所有人,而这一行为的受众偏向,应该是距离表演者心理距离较远的那一类人。那类人可以是生人,半生不熟的人,也可以是父母亲戚之类的所谓“熟人”,可以跟他朝夕相处,可以跟他同一屋檐下,可以跟他风风雨雨二十年,可彼此内心间却隔了万水千山。被偏向的受众大多对表演者印象平平,理解和支持也不够,表演者为了在其面前刷新印象,必须左顾右盼、抓耳挠腮传达给他们起码4条小信息:我今天在很认真地学习,我一直在进步,我以后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我过得很好。

      表演者视图证明:他在风尘仆仆地奔向罗马。不过比起有些人生在罗马、有些人早已到达罗马,似乎还是慢了半拍。现在很流行“仪式感”这个词,貌似表演者们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的动作和这虚无缥缈的“仪式感”有的一拼了:是什么在影响你岌岌可危的睡眠质量?“作”得慌。

      认真学习不严格等价于会进步,有个学习方法和心态在调和。我高三下半年学习也很刻苦,可是数学和语文成绩居然下滑了一小截,成天心神不宁,连老师都说我要调整心态。进步,也不是成为出色的人的充分条件,大致取决于进步的速度、起点在哪以及你对出色的定义。至于成为出色的人和过得很好更可以是两条平行线,撇开出色的定义不谈,过得好不好指的是幸福感。中国高铁的总工程师梁建英出色吧,可是在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让她谈谈一些快乐的时刻,她却说她快乐的时刻很少,你能说她幸福感很高吗?住在不同的地方,幸福感也不同,小至离地铁站远近,大至不同体制不同发展水平的国与国不同,剖析其内部原因更是错综复杂。

      而真正内心充实、精神富足的人无需这些学习证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当一个人历经千辛万苦后,有相当一部分欲望是会随生活的大浪隐去的,当别人都在高谈阔论时他会沉默不语,如水里拉长的颔首的日影,静待湖光山色的十指合一。执虚如盈,平湖素履,他甚至不会太在意旁人对他的看法,能嬉笑怒骂的就是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不需要cosplay,他的本色乃无色。更深夜半,水随天去,一衣可以染秋,一叶可以知秋,一花可以怀秋,而不是经年悲欢,顾影悬烛,自己立惜墨的树下去撼动那无边的落木。

      动不动将个人勤奋散播至朋友圈,其实是相当失态的。真正勤奋的人虽然在用功时谈不上规避他人,但也不会如此锣鼓喧天,生怕人家看不到似的。我研一时常在实验室自习,班上有个男生每次看完书必须重重地把书合好并在桌面上跺几下。幸好那书够结实,不然,有的书是被翻旧的,有的书却是被跺坏的。今时今日是信息化的社会,你取得点小成就往朋友圈一发搞得人尽皆知,可曾想到古人几近全自闭式地挑灯夜战、悬梁刺股?

      很多时候,现实很残酷,就和领导一样,只关心结果,不在乎过程,所以将个人勤奋的过程过度暴露在众目睽睽下,真是没必要。勤奋是一种长年累月镌刻在骨子里的自持精神,文火烧尽荒唐言,不是门庭若市,而是渐行渐远流露出来的那份百折不挠与生生不息,折路寻深山有棱,曲径通幽水无痕。齐白石晚年对于绘画是更加上瘾和兴奋,80多岁时每天早起少说画七八幅画,90多岁时每天画四五幅,晚饭后在画室点6根洋蜡,左3又3以免绘画受灯影干扰。他的勤奋显得谦卑而界限感分明,不打搅闲云野鹤也怕他们闲敲棋子,因而会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月泊莲花间,以获得精神对物质的胜利。总之,这一过程漫长如歌,旁人兴许偶有捕捉得到,但付出勤奋的人何必戴上黑夜的礼帽,滋滋地锯开七情六欲,暗暗期待雷鸣的掌声穿过红衣死神的闪电之墙。

      如果替表演者考虑,他这一系列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的动作,长此以往,多少是会影响到其社交的。我有个朋友,动不动发代购,偌大的朋友圈几乎全被她的代购霸占着,她这样持续了一周,于是我忍无可忍对其设置了不看。对,即使她偶尔发布生活的动态,我也懒得关注,毕竟跟她不熟,不属于我热烈关注的那一小部分人群。别人不愿意睬你是一方面,若是对你有别的看法该怎么办?同理,高频地分享“我今天读了什么”、“我今天学了什么”云云,要是哪天谁撞见了你,以“看你经常把XX发朋友圈”为话题开头,也许真不会想请教你,也许只是想确认巩固下知识,接着随口问了句相关专业的问题,你回答得还有点问题,那该是多大的尴尬?人家嘴上不说,心想:那还动不动分享个花架子啊?

      我大学有段时间经常玩自拍,几乎达到天天发的频率。有时是在秀衣服,有时是在凹造型,有时是在秀妆容,有时就是纯粹觉得自己长得好看得多自拍,结果阔别已久的高中同学见了我三两句就讲到了“啊,你怎么动不动就发自拍啊”,面带惊讶的笑,而那话的语气是不置可否的。你低调起来没人会注意到你在做什么,但必定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你的高调,即便你的本意说上去很好听,譬如“只是想表达下心情”。哦,原来“表达下心情”就一定得整得妇孺皆知啊?

      这里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喜欢发自拍至朋友圈的人九成是女性这容易理解,可是有没发现,喜欢将自己学了什么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的人,多半也是女性?我不是说要歧视女性,我们可以将明星名人几乎不在朋友圈发自拍的例子反过来看。那些公众人物为何尽量避开在朋友圈发自拍?因为他们抛头露面次数太多了,大家看他那张脸都看出疲劳来了,还有必要在朋友圈秀吗?只会让同行笑话。你动不动在朋友圈欢呼雀跃地分享,或许恰恰证明了你的平凡,因为平凡所以更渴望被关注,即使招致了负面效应也不太在意,这甚至可以间接地证明部分女性仍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

      私以为,出于对双方都舒坦的角度,假如你执意于将个人勤奋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发的时候过滤掉我们这些跟你不熟的人吧。你要恶心下让我们频频看见“不该看见的东西”,我们看多了也会主动选择再也不见。

      当然,这只是写在纸上的建议,八成的人还是会我行我素,“就是要演给你们看”,光怪陆离的朋友圈有人秀厨艺有人秀绘画有人秀健身,可能他没有别的爱好和特长只能望洋兴叹了。

      而缺乏闲暇时间发展出的爱好和特长是多么可怕的事。难道真正勤奋的人就只拘泥于夯实学校和工作中的那些“实打实”的知识?难道他们除了勤学,就没空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了?难道他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其他爱好和本领,HR一问他们有何兴趣爱好,闭着眼睛上来就答“爱看书”(这样回答的人通常都是几年不看一本课外书的)?要是曹雪芹,答得就可多啦,起码建筑学、时装设计、工艺设计、医药学都是他的爱好和所长。你知道他还是个制作和研究风筝的高手吗?曹雪芹做的“曹氏风筝”,造型独特,飞得又高,在乾隆年间曾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他还为风筝专门写了本《南鹞北鸢考工记》。

      相比之下,“踌躇满志”的你成了网络资源的过度利用者。HR在一面时问你兴趣爱好,还有种令人头疼的答法是“动漫”、“追剧”、“游戏”等等,回答真实而不做作,让人觉得你是个一有空就溺在网络世界的宅男宅女。这里应答者有时会隐式地去掉动词,他们当然是对“看动漫”、“看电视剧”、“玩游戏”和“听音乐”如痴如醉,有几个会画漫画、做动画、编剧、导演、制作游戏和制作音乐的?除了拿那点网上学的不伦不类的东西分享至朋友圈,你还有别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本领吗?

      我觉得勤奋学习除了要有目的,实际真正付出勤奋卓有成效使之有深度,还得要有广度。前文中提及,有目的地学习是必要的,发展爱好和特长依然属于有目的地学习,不过是带着兴趣点地多维度学习,增加了广度,或者你在这些领域有天赋,学习的目的依然不会假大空,可以用于应用,培养专注度、提升谈吐、养成气质、陶冶情操等等。

      你会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地会增加些爱好,比如种花、下棋和武术,也有些原来热衷的现在不感冒了。不必声张也不必特意向人提及,我有我的踽踽独行,遗世独立,以霁红的落花吻别霁蓝的长夜当在白发三千时。

      但正是这些,值得你观一晚疏星,抚一朝素琴,你会不断进步达到新的层次而又不存在“封顶”和“完美”的说法,不断地在认知自我和提升自我间摆渡,叶芝不是说“我将不停地走啊,不停地歌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大潜力,抑或不曾想到以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站在哪里、与谁促膝,因而更加低调做人,踏实勤奋,“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可以秘而不宣,悄悄唤醒内心的意志,踏上新的征程。谁为公开秘密而来,谁终将被秘密吞噬,万蚁噬骨。

      在这最美好的日子里,谁还屑于动不动在朋友圈贴小广告呢?

      这样你才不会侮辱了勤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动不动分享至朋友圈——你是在侮辱勤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jb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