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分析:
第一段,写自己画画的特点,还是画不好,画不像,引出下文
第二段,美术课对于“像”的要求,使我对自己产生怀疑
第三段,依然抨击美术课老师的特点,对学生的惩罚,深化对这样的教育方式的批判
第四段:我对于这种美术课的憎恶,和数学一样,将感受具体化,点出重点,老师只交“术”不教“美”
第五段:于是将这种想象力转化成对文学的创造上
以上五段属于第一层,主要是展现学校的教育对天性的扼杀,没有真正体现对美的教育,与后文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毕加索的画,都不像,却是真正的艺术。
第六段:过渡段
第七段:第二层开始,写到起因,每年秋天都有兵住在学校,学校氛围变得热闹,特别写到傻狗的画面,简短但具有冲击力,也是有作用的,用来之后第一次看到那幅让我震撼的画作做类比
八-十一:经过前半部分,写我的天真,尤其是单杠倒挂到流鼻血,充满细节,起来用脚擦擦沙土地,充满成就感,一个少校带我去了房间擦鼻血,我第一次见到那张令我震惊的画
十二:精彩的类比,震惊之情单独一段,与傻狗类比。激荡、澎湃
十三:继续震惊,写透。轻微低沉的西藏号角由远处云端飘过来,飘进了孩子的心。明白了美的真谛
14-19:详写我对那幅画的喜欢,如何每天都去看,盼望下课,一下课就去,次数多,和同学的比较,其他同学都不去,我还去。生出缠绵和情爱,下文毕加索也是一样,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喜欢,甚至感动得流下眼泪,这种感动与读到宝玉在大雪中告别父亲一样,强调年龄小,好的教育不分年龄,或者说对美的体悟不分年龄
凭印象复述:此后,每天开始盼望下课,铃声一响,我便跑(与原文比较缺少细节,比如快速地冲、巴望、穿过操场)到那个窗口,去看那张女孩的脸(用缠绵和情爱展现内心的痴迷),直到上课铃响,才跑回教室(这句多余,重点描绘内心感受,痴迷)。后来,也带同学去看,同学也说好看,也跟了来(大家的反应描述,减少叙事),渐渐地他们就不来了(没人在意),我依然爱看(每天七八次,用细节体现爱看)。有一次,夕阳的光线,照在那个女孩的脸上,我直直地看着,流下泪来(动词不一样,光线“贴”“滴”下泪)。这是第二次被美感动,上一次是读到宝玉穿着大红猩猩毡(不要太赘述,直接写一次是看),在雪地里拜别父亲流泪,那一年,我十二岁。
原文:自从那日以后,每堂上课,都巴望着摇铃声,铃声一响,我便快速地冲出教室网操场对面的礼堂奔跑,礼堂后面的小间自然不敢进去可是窗口是开着的。隔着窗户,我痴望着那张画,望到心里生出了一种缠绵和情爱--对那张微微笑着的童颜。
也拉同学去偷看,大家都觉得好看,在窗外吱吱喳喳地挤着。看到后来,没有人再关心那幅画,只有我,一日跑上七八次地去与那位神秘的人脸约会。(呼应前文生出缠绵和情谊来)
也是一个黄昏,又去了窗口。斜阳低低地照着已经幽暗的房间。光线濛濛地贴在那幅人脸上,孩子同样微笑着。光影不同,她的笑,和白天也不同。我恋着她,带着一种安静的心情,自自然然滴下了泪。
一次是看《红楼梦》,看到宝玉出家,在雪地中遇见泊舟客地的父亲,大拜而别,那一次,落过泪。同一年,为了一个画中的小女孩,又落一次泪。那年,我十一岁半。
20-21:再次批判,这种对美的感受本该是教育的工作,却是少校无意中传授给我的。后来军人离开,没有要画,因为那份对美的认知已经深入了内心
以上属于文章第二层,详写第一次受到美的冲击,对美产生认知。
22-23:第三层铺垫,初中时期的美术课依然达不到对美的教育,心中对艺术的热爱不减,开始注意画册
24:写堂哥辍学学习作曲,这件事也是三毛对教育系统的批判,于文章整体而言,三毛不支持学校这种扼杀氏的教育,更推崇个性发展,找到真正热爱,所以这一段值得单独成段
25:过渡段,第一次见毕加索的画作
26:对毕加索画作的感受
27:休学,被查出智力低下
28:二哥成了作曲家,我的梦想是成为毕加索的女人,和前文看画生出缠绵和情爱一样
29-31:毕加索的画是真正看穿女人的灵魂画出来的,我觉得自己也美,只有画家才懂的那种美.因此急于长大,身体虽不能丰满,心灵却在吸收一切使自己成熟的东西。有一句感悟:那些人为的人生体验,终因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太少,而无法自然结合,那是勉强不来的。失落了少女时代
32:毕加索去世,没有流泪,却更体悟到艺术不死的真理
33-34:还是喜欢,出国流连与画展,举例他的性爱素描,带给人的冲击不是文学作品可比,震撼和当年看画的女孩可比
35:结尾再次回到那个女童的脸,与毕加索的画联系起来。在毕加索画作面前,回想起的却是那个军官墙上的画,毕加索听到也会动心,一个军官和小女孩的故事。
有些内容看似与主线无关,却是很好地与主题思想相关,如杀狗情节,堂哥辍学情节。而且多次写到学校的美术教育,对这种教化式的教育充满批判。另外写作要从容不迫慢下来,不急于叙述推进,将一些重要感受,周围布局布好,感受写到位再推进,却又不是讲废话,需多多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