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模型

作者: 翼动晴空 | 来源:发表于2017-04-27 19:01 被阅读135次

    C/S模型

    C/S模型概述

    C/S(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是常用的服务器模型,包括现在说的B/S(浏览器/客户端)模型,都是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 TCP/IP协议在设计和实现上并没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概念,在通信过程中所有服务器都是对等的。但由于资源被数据提供者所垄断,于是产生了C/S模型:所有客户端都通过服务器获取所需资源。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C/S模型的逻辑流程

    C/S模型的TCP服务器与TCP客户端工作流程如下图2所示

    图2
    1. 服务器启动后创建一个(或多个)监听socket,并bind到服务器感兴趣的端口上。
    1. 调用listen等待客户连接。
    2. 服务器稳定后,客户端调用connect主动向服务器发起连接。
    3. 服务器监听客户请求(客户连接请求是随机到达的异步事件,服务器需要某种IO模型来监听事件。IO模型有很多种,以IO复用技术之一的select系统调用为例)。
    4. 当监听到连接请求后,服务器accept并分配一个逻辑单元为新的连接服务。(逻辑单元可以是新创建的子进程子线程或者其他,以fork子进程为例。)
    5. 逻辑单元读取客户请求处理请求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
    6. 客户收到结果可以继续发送请求也可以关闭连接。(如果客户端关闭连接,服务器则被动关闭连接。双方通信结束。注意:服务器在处理一个请求的同时,也会继续监听客户其他请求)

    C/S模型的分析

    • 优点:C/S模型适合资源集中的场合,且实现简单。
    • 缺点:是服务器为通信中心,访问量过大时,可能导致所有客户得到很慢的响应。

    P2P模型

    P2P模型概述

    P2P(Peer to Perr, 点对点)模型,摒弃以服务器为中心的格局,让所有主机重归对等,使得每台机器在消耗服务的同时也给别人提供服务,云计算机集群可以看作P2P模型的一个典范。从编程角度,P2P可以看作C/S的扩展:每台主机即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P2P模型如下图3所示

    图3

    P2P分析

    缺点:用户之间传输的请求过多时,网络负载加重,同时主机直接很难互相发现。所以实际P2P模型通常带有一个专门的发现服务器,用于查找服务(甚至可以提供内容服务),使得每个客户都尽快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下图4为带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

    图4

    注(本文内容参考 Linux高性能服务器编程——第八章 游双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服务器模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sn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