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一然不喜欢阅读课程
表现:每次上课前一天(近一个月)自言自语:赶紧上完吧,我明天还得早起,我都没有时间玩了,学着也没什么用,跟上课有什么区别,一点意思都没有,上阅读课我太累,就不去书法和篮球课了……
思考:
1.语言,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时间、自由、兴趣、玩耍……
2.原因:小班制孩子的人数?沉浸在假期生活中没有调节过来?课程设计的思路和孩子认知天性不匹配?孩子的新鲜感可以持续多久需要再次驱动?家长在家引导鼓励的工作没有做好?
沟通:
开门见山式
侧面询问式
目标达成式
共同创建式
方案:
坚持上完阅读课程,其他课程当下暂缓,
之后,正常……
方案形成的过程: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她自主选择和安排。
实践:课题分离
反思:
1.为什么要坚持?学习的态度决定着未来做事的态度,同时这种思维模式将伴随着孩子的终身成长。
在一件事上持续也没什么好坏之分,我们在包容和尊重的前提下共创方案,解决问题就好。(即便当下也不是最好的方案,要让孩子清楚她被受尊重,她拥有选择的权利)
2.阅读是一件习惯或者趣味的事情而被工具化,或许这不是我们的发心或者初心。
想象两个画面:
1.在阳光洒满整个屋子里的下午,一个温柔恬静的妈妈身边坐着一个安静的孩子,她们手中捧着书,眼睛看着,手指指着,嘴里哼唱着什么,有时笑声不断,有时说个没完,窗外的阳光调皮的探着头,偷偷的跑过来,想看看,想听听,为这份快乐升温保暖……
2.在阳光灿烂的下午,一个妈妈焦急的看着手表,阅读课是不是又要迟到了,不停地按着车喇叭,所有的情绪在阳光的坦诚下不断地升腾、发酵……天使般笑容纵然消失,嘴里不停地抱怨孩子为什么上一门课程下课不赶紧出来……噼里啪啦的各种……终于到了,又是和阅读老师各种寒暄数落孩子的不是……
或许我们都向往画面1
那么我们需要有可以从容淡定的勇气和无畏执着的努力。
成长不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我们为人父母也需要终身成长,当下的每个决定都是你自己三观的呈现,且行且珍惜。
遐想:
始于缘分,忠于三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