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这首三岁小孩儿也会背的诗,有着最标准的中国学问

这首三岁小孩儿也会背的诗,有着最标准的中国学问

作者: 瑾口寓言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22:53 被阅读29次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疑:好像。

译文:

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

好像地上起了一层霜。

举起头望见明亮的月,

(不由)低下头想起故乡。

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李白26岁。这时他正游历在外,奔图前程,好久没回家,独自居住在 扬州旅舍,正是这月满月时,不由想念故乡,作下这首《静夜思》。

这首三岁小孩儿也会背的诗,有着最标准的中国学问

论唐诗中流传度最高的诗是哪一首? 成年人要想半天。

论唐诗中提起来就能背出来的诗是哪几首?成年人还要想半天。

论一说唐诗就能背出来的是哪几首?

先别往下看,你先自己想一下。

三岁的小孩儿给出了一个答案。

《鹅》,《春晓》,《悯农》,《静夜思》。

肯定还有别的答案,但当这个问题问出,这个小孩儿就一连背出这四首来。

心服口服。一是对小孩儿的才思敏捷心服口服,一是对这几首诗传唱度如此之高心服口服。

中国的文字,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当这些文字以诗或歌的形式被记忆的时候,只要没有失忆,你记住的东西,看见一个“提醒”,就会不由自主地接下去。

鹅,鹅,鹅,

哈哈哈,你是不是已经接了,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后面不说了。

歌曲也是如此。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哎,你要问我了,为什么我的文章可以发语音?

为什么呢?我们仔细看这些诗或歌,就会发现他们都有韵,韵使语句郎朗上口,增强记忆。韵在各国语言的诗歌中都有使用,各国语言大不相同,而在这点不约而同。

但我今天要说的不是韵,而是我们中国文学中的中国学问。

韵是诗歌必备,一首无韵的诗歌是不配叫作诗歌的。然而在韵的基础之上,诗歌内容也要有必备的文学内涵,才会有灵魂。

骆宾王的《鹅》传唱度很高,但也只是传唱度,有童趣而缺乏情感,所以它只是小儿诗。

那么如何叫作有灵魂呢?

不只是当你看见你会不由自主读出来,而是当你在此情此景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吟出来。

当我们离家在外时,独自一人对着窗外景色,不由自主的,不由自主的,心里就吟了出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标准的中国诗歌,不仅是因为韵角整齐传唱度高,还因为它的内容中有着标准的中国学问。

《静夜思》,三岁孩童即能背,成年人读起来简单,会觉得这诗的难易度太低,以自己的水平也能作出。

很可惜,没人能再作一首比肩。

①静夜,静而有思,夜而有思,静夜思。冥想是静,悟禅是静,坐道是静,静是中国信仰能量之根。夜,中国的神秘含有力量,养精蓄锐是夜,枕戈待旦是夜,重新来过是夜,夜有所思。

②床,木床,最基本的生活用具,表达朴素感情时用最朴素的工具,李白这里用“床”即是标准,用“窗”用“楼”都会将感情变得那么浓了一点,诗的意境就发生了变化,而李白的思乡之情就是那么淡淡的并不那么厚重,但就是在心里一大片。

③明月,月即故乡之月,月即故乡,月即老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中国之月,也是中国文学之月。

④光,霜,光是实物,霜是心中之情的凝结。为何疑为霜,心中思乡之情氤氲,它不像雪那般厚重,又不像露水那般淌淌,随时因俗务的牵绊而消散。

⑤举头,举而立,举带着一种自信,举头望明月,它是坦然而望,如司空见惯般,与明月是老相识,老朋友。

⑥低头,重而低,因有情而重,因重而低,带着思乡之情会议故乡。

正是这几个标准符号,让《静夜思》这首诗带有灵魂。

在孩童时,我们因它朗朗上口而背诵它,记住了它。

在成人时,我们因它而唤醒内心不由自主吟出它,表达我们的内心。

诗也,不必华丽,朴素简单而感情真挚,最好。

关注【瑾口寓言】简书号,每天阅读有“学问”有“情调”的文章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首三岁小孩儿也会背的诗,有着最标准的中国学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vo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