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管理能力,经常帮孩子做计划。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会磨蹭,不会按计划完成。到了中学,很多孩子干脆就不肯做计划了,无论是家长做,还是自己做。
除了计划本身的一些技术原因,比如排的太满,对孩子要求太高,孩子畏难等原因,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方面的。
因为孩子本身没有参加计划的制定,制定计划时他没有任何发言权,也就没有什么动力和愿望去执行这个计划,而且会有怨恨的情绪在。
孩子低年级的时候,因为迫于压力和害怕,比如父母的奖罚制度,可能会去执行这些计划,有怨恨也不会表达出来。
但是,他的动力都是外在和表面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他会千方百计的寻找各种办法不执行计划。
比如糊糊作业,错误率高,故意把时间拖得很晚,通过这种敷衍了事来逃避计划的执行。
这时候,父母发现,只有通过不停的检查,唠叨来盯住孩子完成计划,这又会带来孩子的反感,这种唠叨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后面有机会再说。
到了高年级,孩子进入青春期,可以从除了父母的周围人身上获得激励,独立性也增强了,不再那么需要父母的奖励,甚至也不再害怕父母的惩罚。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孩子根本就不做计划,因为他认为,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控制他,甚至怨恨也会爆发,亲子之间爆发激烈的冲突。
我们都知道,一个合适的计划,对孩子来说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我们做计划,孩子又有那么多不愿意和反抗,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早早让孩子参与到计划制定过程中,倾听孩子的需要,做一个符合孩子需要的计划,而不是你需要的计划。
这种参与感,会让孩子更有动力去完成计划。
摘自微博:金陵蒋三友,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