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它是一种暗示,一个标签,提示着所见之人可能会采取的行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其中一辆停在富人区,一辆停在杂乱的穷人区。
停在穷人区那辆车,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富人区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有一个扔了垃圾没及时清理,就会让后面人的以为那里是垃圾区,就会不断有人往里扔垃圾。而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扔垃圾。
我身边发生一件事就特别说明破窗效应。
我和邻居家的门挨的非常近,邻居家的门上贴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小广告,而我家门上一个都没有。
这也是因为,最早以前,只要我看到门上贴小广告立刻就给取下来。而邻居因为很少有人居住,所以十几年来门上就集了好多,来贴小广告的人看到我的门干干净净的,怕是贴了也白贴,干脆就不费力了,全贴到了邻居门上。
邻居回来也没管过,任由它在,形成了“破窗效应”,暗示着别人,此门随意帖。引得只要贴广告的,都会毫不犹豫地往他门上贴,而我的门上已经很多年都没贴过一张了。我们两个门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也是蛮有趣的现象。
从这个小事来说明破窗效应的影响非常重要,不能因为无所谓而不引起重视,结果会让小不然酿成大祸患。要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要及时修好“第一块打碎的窗玻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