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 大宗师》雷子解读

《庄子 大宗师》雷子解读

作者: 雷子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4-02-03 14:54 被阅读0次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这个“养”特别重要,不是“推导”。后半句的“不知”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与天相通的智慧了,是德性。这需要体悟,而不能靠简单的知识演绎。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纯靠学知识是不够的,要把自己修养成境界更高的人,才可能有更高维度的认知。学做人,学做更高境界的人,是比学知识更大的学问!虽然也有人天生境界就高一点。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谋)士(事)。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古之真人,即使贫寡却不嫌弃,即使成功也不觉得了不起。不苦心钻营某个事。错过机会也不后悔,达到目的也不自以为得。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你喜欢的,跟你能合为一,你不喜欢的,也可以合为一。合一是天道,跟不一致的人和谐相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其实也没有分别。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庄子大宗师》

——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沐春风。

先有人,后有知识。所以读人永远比读书更直接!古今总有不读书但很厉害的人,如刘邦。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庄子 大宗师》

——“如来”真意!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庄子大宗师》

——不忘初心。初心为什么重要?因为初心是最真朴的。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庄子 大宗师》

——有句话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说得有点过。

得到了,可以喜悦。但失去了,确实不该悲伤。就把那个本来不属于你,现在又失去的东西“忘了”就行了。回复到本“无”的自己。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喜欢的,跟他通为一体,不喜欢的,也能跟他通为一体。

本来一致的,能跟他保持一体,本来不一致的,也能跟他通为一体。

能与别人视为一体,是因为向天道看齐。具体行事中,又需要区别对待,这是人道的需要。人道与人道,互不抵触。这才是真人的境界。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个故事特别难理解:两条鱼互助,为什么不对?如果真能回到江湖,那当然自在,问题是现在是在涸泉啊!

如果不能读完庄子的整篇,或读不懂庄子的主要思想,对这个故事是不好理解的。

生与死,涸泉和江湖,在“天道”看来,是一样的。庄子这里特意用了个“忘”字,就如“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得到可以喜,失去不必忧)的“忘”字,忘,就是不区分,视为“一”。后文接着又说赞和非,也可以“忘而化其道”。

再后文,庄子又借孔子之口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在此点出,江湖并非有水的实物,而是“道”。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

——许家印如果读进庄子这段,知道钱财藏哪里都是藏不住的,也就不那么操碎心往外转移了。

《吕氏春秋》里也有个类似的故事。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无事,什么是无事?不是身无事,而是心无事,就是心里没有放不下的事,未来也没有不可接受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 大宗师》雷子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xr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