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三章 教育即指导学习,通过环境构成共同生活,发展孩子的心智。
本章分为环境的指导作用、社会指导的模式、模仿和社会心理学、教育上的一些应用,层层递进,指向关键: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最好的教育模式。
道理大家都懂,麻烦就在于不知道边界在哪里,需要指导的时候不自主,需要自主的时候不指导。(都能称为纪律,环境的纪律,具体的和抽象的。比如做好一件事情都有自身的纪律。即使欣喜的显微镜盼来了,还是不能做个没完,要睡觉,明天要早起上学;注意自己的身体信号:已经很累了,精力也不能集中了。)
1.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最好的教育是一个不好把握的界限。刚才和女儿讨论数学问题,她直言不讳是因为她小的时候我们把她耽误了,这很有道理。没有主动营造丰富的数和理的环境,她的童年生活较多的是语言文字,生活方面与身边的人的交流、听故事和大量的阅读。而小男孩的语文现在不是很好,不喜欢阅读,应该创设什么样的环境呢?包括必要的干预,他还不理解语文的时候,我要找到边界,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那我就要研究语文了,其实很简单,每周带他,不,应该是每晚带他共读,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建构好的环境很重要。
2.一间教室的纪律管理难在不知道建立什么样的规矩和该怎样反馈。心理上知道民主但行动上容易控制,原因是我们没有安全感。
孩子不能理解行为的后果时我们要加以控制。
每一份自由是自己应得的,当你能力还欠缺的时候,要进行控制。习惯就是一个人的命运。
3.魏老师的一些语言记录。
共读,高品质的共同生活。班级愿景或者家庭愿景就是我们的生活。
环境里最重要的是语言。语言是危险的,因为往往会只依赖语言而忽略行动的实际问题,语言是抽象的。
基本的学业任务没有完成要强制。
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知道,才能讲到高度。
4.我的问题:魏老师怎么从一个地理专科生把高中语文上到其他班的孩子都来旁听的呢?值得我们模仿。他没有回答,其实不回答反而是最好的答案,我会继续阅读他的文章,学习他现象背后的智慧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