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传习录》,对里面讲到的一个词:中和,突然有了连接。
中国的文辞有个特点,就一个词拆开来解,和合起来解,或许完会存在着不同的语义。
以前古人说说文解字,是对每一个字都进行了字原义的解读,从造字讲到用法。
现在的人用词偷懒了,往往只解读到词组的含义,甚到有些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不说了,缩编了许多新词、网词,比如前些年流行的喜大普奔,现在更加搞不懂的PUA之类的。
虽然古人没有现代人接受的信息多,但是,在思考深度上,古人是远远超过现代人的,乃至现在我们的思想体系,都离不开古人的智慧。
回到“中和”这个词上来,如果要理解古人“中和”的智慧,就需要分“中”、“和”,来解析。
我们说“中庸”,现代很多人理解为“平庸”,这和古人“中庸的智慧”相悖太甚了。
这里的“中”,有很多深层的含义,比如中正、规范、节制,我们说这个人有“中庸的智慧”,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是对这个人品性的最高赞誉,说明这个人已经活出了一份超脱了偏私、挂碍的境界。
而凡人是很难活出这分“中”性来的,为什么,因为人活在一个躯壳里,很难超脱自我的视角,我们接收世界的信息,使用自己的六根,六根带来了六识,最后形成我们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解读。
有时候觉得,人在这点上是很可怜的,为什么?一个人内心的狂欢也好,极度的悲伤也好,如果不说出来,不表现出来,外界是无法感知的,有时候表达出来了,也难以被人所理解。所以,人生而孤独。
可以说,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的。只有圣人,他们超脱了自己身体、意识的局限,和天理链接,从而打破了单机版的命运。
那么,圣人,或者说天理,有什么特点?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年轻人一听到这句,当时就诧异啊,天地怎么这么无情啊,怎么把万物看作畜生呢?气愤,不解。后来,经历的多了,发现天地就是这么无情的,生老病死无常,人人躲不了。无奈、屈服。直到最近,才理解,正是这份无情,才有了万物的自由和公平,如果天地有私,这个世界将到处充满恨怨愁争。
所以,那份”中“是最难得的,它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事情,而不是总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观点是否被接受和认可,对方是否体谅理解自己,当我们想着对方的问题困难,更多人的利益,就不容易从”别人为什么不懂我“得尴尬困窘的环境中出来。
讲到”和“,古人造字很有智慧,字中的”禾“,代表的是生机、丰收和希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和气生财“,我们讲和气生财,不会用到”合“,这个合,我们有词说”貌合神离“,就用这个合,拆字出来是人一口,有统一的意思,是形式上的统一,它没有”和“的生机在里面。
所以,古人说”发而皆中和“,人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不仅要”中正“,还要”和气“。我们常常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这是街头泼妇的形象,而正在得理的君子,反而是包容的、宽恕的,和气的。因为天理自在我心,不惧得失,不惧误会,又怎么值得慌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