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加入职场小群体了么?

作者: adf9a492faf0 | 来源:发表于2017-11-10 06:27 被阅读48次
    你加入职场小群体了么?

    小B是一名本硕连读生,专业基础打得比较扎实,毕业后进入一家比较知名的企业工作。为了能够及早融入工作环境,她是有求必应,只要师哥师姐们开口,自己总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公司里的人也挺喜欢这个随和、努力的职场菜鸟,有啥活动都会叫上她,她也很积极地回应到大家。

    待了一段时间后,小B对公司的人际关系有些觉察,那就是内部员工分成了几派,每派均有一个关键人物,当然也有不参与其中的中立之人。公司例会时大家在表面上看似和谐共处,其实都在为了部门业绩暗暗较劲。小B起初是不喜欢拉帮结派的,她认为小群体只会变成共同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公司良性发展。但是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掉入坑里。

    平日相处甚好的某位同事其实就是某派别之人,他告诉小B要想在公司里有立足之地,必须懂得站队,只要有归属了就有人罩着你,做事才会顺风顺水。别以为置身事外就能够平安无事,你越摇摆不定越可能成为被攻击对象。小B听师哥这么一说,吓出一身冷汗,怎么我都没有招谁惹谁的,也会被成为攻击对象么?

    某次例会,公司要求各部门将策划案进行演示汇报,师哥推荐小B做发言人。因为专业关系,小B对于该文案比较熟悉,汇报起来得心应手,让在场人员刮目相看。当然,另外一方代表就持有不同看法,并提出了异议。小B仅凭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做出简单应答,殊不知两方的负责人已经开始了唇枪舌战。最后的结果是小B一方的策划案得以通过,负责人特别高兴并当场表示要犒劳所有相关人员在公司楼下餐馆大吃一顿。

    饭后,大家意犹未尽想去唱歌,小B因家里有事提前离开,在停车场里取车时发现自己车轮被人扎破。小B到保安亭里调取监控录像查看时发现居然是公司里的一名职员,小B很是纳闷,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和她有过正面接触,发生矛盾更不用说了。她想了一下,貌似有些明白了,这名职员其实是今天策划案上另外一小组成员,估计是本组策划案未通过,把气撒到小B身上了。小B觉得有些冤枉,自己只是代表本组做发言,并没有和对方产生啥冲突,不应该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嘛。

    小B的遭遇可能也曾经发生我们身上,用句时髦的网络语就是躺着也中枪。有些时候,明明我们并没有参与其中,从未扮演当事人的角色,最后竟成为众矢之的。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并不一定成立的,因为人的情绪很容易被迁移,如同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

    基于报复行为,在个体层面和人际层面上有两种形式:直接报复和转向报复。直接报复说的是受害者对侵犯者实施的直接性报复行为,主要是一对一的,有指向性的进行正面或侧面攻击。转向报复也称作替代性报复,说的是受害者对侵犯者采取的报复行为。最明显的特征是参与者可能并不是最初的真正冲突发起者,但是随着人群可以发生改变,冲突行为由此可能会愈演愈烈。

    正因为替代性报复不是单纯群体冲突的结束,是一种容易引发问题的循环升级、发展恶化的动态过程。随着人员不断参与,无辜者会遭致伤害,情况也变得更为复杂。而如果在职场中,自己加入了某个小群体,这种持有不同价值观、需求和理念的情况尤为凸显。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都会因为利益产生一些冲突,理性情况下人们会就事论事,不把问题扩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因为心理上对小群体的归属感、内部认同或从众心理、情绪体验等影响,就会产生替代性报复的念头和行为。

    替代性报复有损于人际关系和谐,它会加深双方的受害体验,还会使得职场关系恶化,我们不应该成为替代性报复的始作俑者,也要避免这种行为在自己身上上演。

    首先,勿搞职场小群体。别草率地把个人价值观念或立场归到某个小群体中。当然,基于兴趣爱好、情感因素等聚集在一起的非正式团体也是存在于工作中的,平日里的聚会交流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引发无妄之灾,特别是与管理层产生对立时,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纠正报复心理认知。我们尽量不要为难他人,和别人结下梁子,为了个人一些蝇头小利就去损害他人更加不可取。当然,人心叵测,我们是不能左右别人的想法,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去传达给他人一个观点:真诚待人,表里如一。实际上,有时候职场中的小群体并不都是不好的,这是一种办公室政治,需要我们去接纳与适应。最重要的一点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附《真的是“冤有头债有主”吗?基于群体冲突的替代性报复》导图文献笔记

    你加入职场小群体了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加入职场小群体了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cu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