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在不在深圳,你都一定听说过——这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城市.
《目送》其中一段“慢看”文里写到——
好友到贵州考察,看见数十人耕种,另有数十人蹲在田埂上看,从日出,到日落。难道一批人工作还要一批人“监督”?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询问之下得到回答“没事干啊!”才知道,一亩地那几个人也就够了,其他人真的没活可干。
蹲着的人奇怪地看他,为何如此发问,他愣住了。他要怎么回答呢?因为无论在香港、台湾还是新加坡或者美国,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是件可怕的事。
他要怎么说呢?
看完这一段的时候,我正好在地铁上到达深圳北站。当播报音响起“深圳北站到了,请带齐……”的时候,车厢内的人们理了理身边的东西,挪了挪脚步跃跃欲试,在车门打开之后蜂蛹而出,加快步伐行走,因为,如果你要走得慢一些就要跟在人流后面,相比起走在第一个踏上电梯的人,至少节省30秒时间.
30秒,能做什么?
我想起今年春节前,妈妈打电话来让我到车站去等候,说东西太多,拿不动,到了车站之后给她电话,她说还有10分钟,我想了想,便走到了住在不远处的奶奶家,去看看老人。
恰巧换了另一个号码,到了车站的母亲没有联系上我,在我15分钟后回到车站给她打电话时,她说已经回到家里了,电话另一头她提到一句话“你怎么1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
我显然不是没有10分钟的耐心,只是觉得在这10分钟里面,我还能多做一件事情未尝不可,就不想干站着浪费时间了。
可是,我要怎么说呢?
所以我就没有说了,默认了“没有10分钟耐心”的罪名。
所谓“快”节奏,同样24小时,不同数量的事件。现在,已经习惯了“快”这样的节奏,没有办法纠正过来。
除去深圳,为未来有更多可能性发展而在某个地方打拼的你,有多久没试过“慢”了?
慢生活,应该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听着音乐,看着窗外一飞而过的风景。
坐在靠窗位置,眼看每一个行色匆匆路人。
结束一天工作之后,可以穿着睡衣、端着牛奶,给家人打个电话。
挺好。
最近慢慢养成了看书习惯,但是不喜欢用细碎时间看书,不容易集中思绪,总要往前翻页认真“温习”上一次看了什么内容,在时间允许看15分钟以上,才会翻开书页。
一同事却相反,说喜欢用细碎时间看书,有反思的余地和空间。
我现在有所体会了。因为龙应台的《目送》,适合这样的方式。
微格读书会输出——第四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