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改不了心直口快的毛病,好好的读书会,变成了辩论会。
读书会——重在参与朋友一再相约,希望能参加她们自发组织的关于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更好的和孩子沟通,正确理解帮助孩子的“好妈妈读书会”。我看过几期朋友录的视频,讲的内容也是初级3—7岁学龄儿童教育,这种初级育儿‘妈妈会’对我来说,好像并不合适。我面对的是临近中考即将初三毕业的青少年。
读书会——重在参与朋友热情的相约,那就重在参与吧!
地点离我很近,就在小区门口,也是朋友自己开的禅修茶餐厅。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悦耳动听的朗读声,敲门进去,简单打个招呼,坐到朋友事先安排的座位上。翻开放在桌上已经准备好的教课书,听着妈妈们一人一段的朗读,看着妈妈们现场演练互换角色的表演。
可能是育儿年龄段不同,感觉她们对事情的分析很单一、片面,她们忽略了孩子们性别、年龄、个体差异,只是单靠一本教材就把孩子统一化教育了。
读书会——重在参与轮到我朗读和扮演妈妈了,我说本色主演吧!找了朋友做孩子,表演的是孩子打针怕痛,不想打针需要我们说服孩子打针。需要演正反面不同的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其实这样的角色扮演,我内心是比较排斥的,因为我不想假如,更因为我是实践经历过来的比较优秀的妈妈。
我只是按照常规,说该说的做该做的,我演不了温柔妈妈细声细语,更学不来撒娇软弱的孩子。由于表演不够生动,说话冷冰冰的。大家批评我不够温柔,温暖给的不够。我不乐意了。是的,我不如大家会表演妈妈的温柔,不如大家会演稚气未脱的孩子那样撒娇说话。我应该和各位妈妈一样遵从孩子的意思,给予拥抱,然后提供幻想、或者物质让孩子相信打针不痛,或者打完就好的话。这是什么逻辑啊?
读书会——重在参与妈妈们觉得我不会和孩子好好说话,或者不会关心,或者只会拒绝。又继续提问;‘’孩子摔倒了你会扶起来吗‘’?“不会”,我立马回应到,但我会说男子汉不哭,勇敢爬起来,然后过去蹲下给孩子拍拍身上的尘土,检查是否受伤等等。我说我养的是男孩子,更希望他坚强。如果是女孩子有可能会扶起来告诉她走路小心。
性别不同,对待也不同,书上的教育不能说不对,也不能代表所有,也是要分类对待的。这种教课书是让家长懂理了,知道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中心、事事都顺孩子意、只为培养敢说敢做。不是所有孩子都是教课书里的孩子,都是乖宝宝,真的一味顺从,孩子就懂得所有道理了?
读书会——重在参与个人认为这样只看教材不看孩子的盲目跟风教育,以此下去的结果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或者就是霸道任性。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的隔辈惯养吗?谁说绝对的“理性教育”就一定能养出通情达理的孩子。
一番言词之后,一些妈妈们开始倒向我这边,认为说的有理。性别、年龄、脾气性格各有不同,应该分别对待。就这样把好妈妈读书会变成了更激烈的好妈妈辩论会,一半对一半各说各有理,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大家讨论了半个多小时,看看表,我的时间到了,该忙我自己的事情了。
读书会——重在参与最后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个人的心得体会。教育并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良知的启迪,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抱负、敢承担、自强自立、健康阳光,拥有良好的品行和习惯。不用苛求完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有的教育都不应该是想当然的强加而上,而应该是细微观察后的因材施教!我们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学习,以学习的姿态当父母,以学习的姿态陪伴孩子成长!
读书会——重在参与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