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一些心理:遇到难题时,宁愿被困在原地,也不愿抛开面子向水平相同或者低于自己的人询问;觉得一件事很轻松就能完成时,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身边那些花了大量功夫才完成的人厉害;碰到一个以前失败过或者从未接触过的事情时,直接对做此事下定义:“不适合我、我不行、这太难了我肯定办不到”;面对别人建设性批评时,不愿承认错误,而是努力解释以求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我们会有这些心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不耻下问”结合到行动中?为什么我们会鄙视努力?为什么我们喜欢自我设限?为什么我们不愿承认不完美的自己?
这就涉及到了《终身成长》中所说的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她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并没有讲太多关于两种思维模式的理论性知识,而是用“故事思维”加结论的方式,让我们明白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情,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分别是怎么对待的。有时候你会发现,故事主人公的做法和你相差无几,甚至有时候就是你的做法!有时候你还会发现,自己的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些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这属于正常现象。通过这种产生共鸣的方式,我们对两种思维模式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不用对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过多的教学,我们自己便能得出结论。
文章开头所介绍的就是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人们的特征,他们对于能力的定义非黑即白,所以会自我设限或者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觉得智商高的人不需努力,对于外界的看法他们异常敏感,容不得半点失败,一旦一件事失败了,就会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像个常胜将军,不惜掉入“闭路循环”的陷阱,过分的追求成功而不是成长。有些人平时成绩优异,考试时却发挥失常,原因就在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们把成功和别人的评价看的过于重要,从而给了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们则正好相反,他们不认为成功可以一蹴而就,并且把失败看做是成长的机会,进而不断地努力,他们相信复利的力量,能够带他们到达想要的高度。其中这种直面失败的思维正是《黑匣子思维》里所说的“黑匣子思维”,黑匣子是飞机上能够记录接收到的操作指令和驾驶舱内对话声音的设备,一旦飞机失事,黑匣子就会被打开,里面的数据将被分析,事故的原因也就一清二楚了。航空业的这种“黑匣子思维”,使得他们能够正视失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地完善自身,蓬勃向上发展。
那这么说,是不是只要100%努力就是成长型思维了?就能收获成功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成为行业翘楚一万小时定律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变通,及时回顾总结,不要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书中说到了这样一句话:“当他叫你混蛋的时候,你不要理他。但当他对你说为什么你是一个混蛋的时候,你要仔细听,你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越变越好。”
除此之外,人们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还有两个错误的理解:
1.认为个人的某些优点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比如一个思维灵活,有毅力的人会觉得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但其实如果把成长型思维模式比作一棵树,这些优点就好比是树上的果实,树是能够结出果实的。
2.在教授孩子或者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时,告诉他们可以做成任何事。这其实是伪成长型思维模式,口号是空洞的,若他们没有实现目标,反而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产生“看来我一件事也做不好”的想法。只有帮助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才是实际的。
说到这儿,我们都知道努力很重要,但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惧怕努力?
知易行难,书中说到了努力令人恐惧的两个原因:
1.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了不起的天才是不需要努力的。你一旦努力,说明你的能力还不够,你就会失去天才的光环,不再被人仰望。
2. 努力会让你再也无法找借口。如果一件事你并没有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一旦失败了,你就有理由说:“我只是没有认真去做,要是我认真,肯定能做得到”,而如果你努力过了,就不能再这么说了。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生来要么聪明、要么平庸、要么愚蠢,我们的智力是一成不变的。但其实当你学习新事物时,大脑细胞和连接它的突触(神经元)就会增加,信息的传递也会更快,所以大脑会越用越灵活。
那么,你想不想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受一个事实:我们可能拥有两种思维模式,不必因为自己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感到失落,这样你就真的坐实固定型思维模式了;接下来,我们要留意生活中是哪些场景会引发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批评?失败?还是其他;然后,我们给这个被激发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取一个名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看他是如何让我们思考、感受和采取行动的?这些又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当我们知道了诱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后,不必自责,也不必急于消灭他,因为他本来就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才存在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教育他,并邀他一起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一教育过程类似于《成功心理学》中的积极自我对话:“是的,可能我现在暂时遇到了困难,但是我知道该怎么应对它,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当你拥有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后,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到达了终点,而是站在了另一个新的起点——持续成长。我们不妨在每天醒来时问问自己“今天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周围的人”,在获得成功后也问问自己“要保持不断成长,我还要做些什么?”
书中还说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如何造就体育界的冠军思维、培养商业的领导力、获得良好的爱情友情以及正确教育子女和学生的,受众广泛。开卷有益,这本《终身成长》,推荐给希望打破固定型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