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交流互助圈
大秦笨笨记-看儒家董仲舒

大秦笨笨记-看儒家董仲舒

作者: 冯荣涛 | 来源:发表于2018-12-28 00:15 被阅读6次

    笨说“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当今世界,稍做理性分析都能知道,西方文化遇到了重大问题。虽然,他们都还不承认。但日落西山的气息已经无法回天。可以看见美国在咆哮,欧洲也气喘吁吁。虽然中国也有很多问题,我们还要做自我检查,但相对而言,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只有中华传统文化蒸蒸日上,万国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已经提出了把握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国内和国际大局。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已经逐步走出韬光养晦的时代,要抬头挺胸,要对世界负责。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解决世界上没有办法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的道理。

    要说到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我们都会想到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在孔子之前已经有了儒家文化的根基。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一个乱世,孔子想改变社会现状,想叫社会恢复到一个有秩序的状态。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着儒家思想,那时间儒家的思想就是很单纯的仁智勇思想,和全国大一统思想。当时各国诸侯王并不想削弱自己的权利,所以不愿意接受孔子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秦始皇时期全面压制,儒家思想的发展在这个时代还是一个不断蜕变过程。孔子说的“仁”,是西周礼乐政治伦理价值体系崩塌之后对于现实的批判,其实是注定无法实现的;孟子说的“义”,是对当时社会无序状态下的现实政治强烈不满,甚至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样类似于暴力的主张,但是它也是有价值操守的。秦始皇统一国家集权,乱世必用重典--整个中国治理以法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在这个时代进入了寒冰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灭顶之灾。

    汉初社会矛盾尖锐,北方匈奴经常来犯,国家在进行礼治思想和道家无为思想来治理,不再适应当时的情形,汉武帝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个时间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家思想。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公元前179年出生于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一个大地主家庭。幼年董仲舒即以刻苦研读为乐。青年博览先秦诸子著书的基础上,深究《公羊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该领域中的著名学者。同时广授门徒。当时人称之为“汉代孔子”,后被汉景帝任用为博士。

    汉武帝刘彻继位,为寻求巩固王朝之策,命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在数百名被举荐者中,汉武帝就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国家政术和天人感应三个问题,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的单问。在对答之中,董仲舒就对天人感应、神权和君权的关系的理解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大建议。当时,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已经非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又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子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孟子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他说:“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为政者视为"儒者宗"。

    根据'大一统"的思想也要有"大一统"的论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

    董仲舒总结历史经验出发,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不出二世即被迅速推翻的历史教训,董仲舒在孔孟德政的基础上,积极推举主张为政者应实施“德政”。为此,他从唯心主义人性论角度出发,根据“天意”创造出一套所谓“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这就是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理论根据和由来。在董仲舒看来,这些都是由于天“贵阳而贱阴”、“亲阳而疏阴”的意志决定的。在君臣关系上,董仲舒认为,臣子必须要绝对顺从于君,并要把此作为臣子必须遵守的铁的法则。这种认识与先秦儒家认为君臣应是互相尊重看法相比,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倒退。

    但对于维护封建政治要求来讲,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在父子关系上,董仲舒实际上实在利用现存的族权和血缘关系来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只不过是把孔子孝佛的思想加以神化而已。在夫妻关系上,用夫为妻纲来剥夺女子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同样是从强化宗法制度的角度来为封建统治服务。

    董仲舒在宣扬“三纲”的同时,还提出“五常之道”并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防止社会动荡。他在回答汉武帝的对策时说:“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伤也。”

    他极力劝说汉武帝要用五常之道,对被统治者进行教化,以防止他们危及王道的统治。为此,董仲舒的“五常之道”的实质为:”仁”就是要求君者爱民;“义”就是要求被统治者要自觉地安于被统治和奴役的地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又进一步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

    “礼”就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言论、行动,都必须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智”就是要求人民的才能和智慧都要按统治阶级的要求进行发挥,因此,必须用“仁”对“智”加以控制。“信”,即要求被统治者对统治者要忠心事之。

    纵观董仲舒的基本思想,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讲,其作用是双重的。从维护封建的统治关系、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上,其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这也就是董仲舒新儒家思想能得到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价值,能影响中国封建几千年的历史,到元代统治者也把他请人圣庙。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董仲舒思想还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君王施政不仁,天就会有所表示,称之为“天人感应”,这意味着君权之上还有一个神权,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君王有一定的制衡作用,这是董仲舒汉代新儒家思想的一个特点。

    但从历史进一步发展的角度讲,由于其神秘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人们思想的发展所产生的制约性,以及“三纲五常”对历史进一步发展所产生的反动作用来看,其负面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

    笨笨我不喜欢董老师(董仲舒),他是为了自己个人利益,去讨好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而修改了先秦时期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特别提出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创立新儒家思想。总之,我认为儒家文化自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让这些瑰宝擦亮我们心灵的窗户,点燃我们智慧的火花,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让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秦笨笨记-看儒家董仲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iq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