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书朋推荐||编号:[1441]
。。原作名: The Writer and the World
。。ISBN: 9787573500007
。。内容简介 。。
这本书汇集作家V. S. 奈保尔极为重要的二十篇游记及纪实作品,始于1962年的印度归乡之旅,终于1991年的拉美革命调查。奈保尔以脚步丈量世界的参差,在三十年间跨越四大洲,从第三世界角落走到帝国主义中心,铭刻战后世界的分裂和血泪,剖析不同国家政体和意识形态的现实困境。
在这段贯穿一生的旅行和写作中,他深情回望出生地特立尼达,那座人口仅有五十五万的殖民地小岛;也一次次地重返印度,那是父辈的故乡,是“一个我会怀着巨大的柔情想起、但最终又总是想要逃离的地方”;又将目光投向更远大的世界,如战地记者般闯入风暴的中心——在刚果新王的独裁国度,于丛林和河流中寻找黑暗的心;卷入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肮脏战争,在墓地和妓院间撞见阿根廷的灵魂;现身美利坚的选举现场,见证金钱、权力和电视如何谋杀智识和炮制民主。
。。作者简介。。
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自由国度》《大河湾》《非洲的假面剧》“印度三部曲”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8年8月11日,奈保尔于伦敦家中逝世。
。。短评。。
#
V.S.奈保尔,布克奖·诺贝尔奖双料得主,这是一本其生涯非虚构杰作萃集,也是一场从第三世界角落走到帝国主义中心的毒舌之旅。“黑权运动是骗局”“阿根廷沦为jy”“zz是人民的鸦片”,一本书剖解民族主义的狂热,戳破政治正确的泡沫。
#
因为疫情,有段日子没逛书店,也是有段日子没有买书,今天终于又去逛书店,看到了这本书真实的样子,马上全价买了,心里觉得很值,旧版读过,年深日久,新版和旧版内容上的区别不能确定,不过新版的设计装帧正好就是我的心头好,无论是手感,还是纸张字体,都是近乎完美的中意,瞬时感受到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仿若投契的老友重逢,注定就是会遇到,在一起,不分离。2018年8月11日,奈保尔在伦敦家中逝世,忽然颇为欣慰,那还是一个没有疫情的年月。
#
一个人的头脑 如果不能通过抽象进行思考 他就会出于困惑而抓住表面和就近的东西
#
康拉德小说中的一段话可以用来充当她的墓志铭。这段评语适用于所有对马利克的生成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人,所有仍然在简化着世界、把他人(不仅是黑人)削减为一项事业的人,所有用教条取代知识、用怒火取代关怀的人,所有揣着返程机票前往革命中心的革命者,所有嬉皮土,所有来自强势社群并把自己强加给更脆弱的社群的人——所有这些人,归根结底无非是在尽情地享受他们自己的安全感。
他们(康拉德写道)两个是彻头彻尾的平庸、无能之辈,他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文明群体的高度组织。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最根本的性格、才能和胆量,仅仅表明他们深深地相信周围环境的安全性。他们的勇气、镇定和自信,他们的情感和原则,从最了不起的思想到最微不足道的看法,没有什么是属于个人的,全都属于群体:属于那个盲目地相信习俗与道德之不可抗拒、盲目地相信警察与观念之强大的群体。
211页
#
“你前往遥远的目的地,与当地的英文报纸取得联系,然后就能获得你所需要的全部新闻。如果你富有这方面的才华,两天之内你就能交出睿智而又迷人的稿子。但我想象不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经验和知识。”
就好比看十分钟解说全当看完整部电影,读完整本书,习惯接受嚼碎了投喂的内容,入耳不入心,人云亦云,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变得稀少珍贵。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