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No.16《米格尔街》

No.16《米格尔街》

作者: 吕大 | 来源:发表于2017-06-05 22:55 被阅读0次

 

No.16《米格尔街》

      微信公众号“书单来了”推荐的这本书。

        它被创作在V.S.奈保尔27岁时的1959,作者于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读者称从这本书便看出“奈保尔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可那也等了42年,突然想起一个作家......

        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是和米格尔街有关的故事。二战的残酷在这条街上似乎销声匿迹了,即使战争就在周围。偶尔路过的几个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算是这条街和战争的唯一联系了。

        不过,这条街上的人很有意思。

        疯子,诗人,智者,小丑,懦夫等等有趣的人都在这条街上汇合了。作者在每一篇都记述了一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可每一个人的结局都如此类似。对生活的激情在他们身上都能看见,可他们又将这激情亲手毁灭。

          这比战争也好不到哪里去。

          文中有一位女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我猜劳拉保持了一项世界纪录。

          劳拉有8个孩子。

          这倒没什么好奇怪的。

          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

          这才要命!

          ……

          仅有的一个不算悲剧的人物便是“我”,他出国了,至于后来怎么样了也不得而知。这算是最好的人物结局了,只是因为他溜了,就像“我”在回答出国后想去学什么那样,“我什么也不想学。我只想离开这里,就这样。”

      突然脑海里蹦出一个词,贿赂。

        在这小街上,如果不贿赂你就几乎生存不下去。文中有一个叫伊莱亚斯的年轻人,因为自己没有贿赂考官而导致自己三次卫生院的考试都没有通过,他想做个医生,最后却是一个马车夫。

        “这里没有道理可讲,”伊莱亚说,“面对现实吧。我真的喜欢我现在干的工作。”

          当然,“我”的出国机会,也是通过贿赂得到的。

        以前的中国或许也这样,不过那是过去式了。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好的多,但如果你不幸撞上了,自己没能力改变,就离开它,越快越好。

          大众还是敏感的,公平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最好别去触及它。

         

         

     

       

相关文章

  • No.16《米格尔街》

    微信公众号“书单来了”推荐的这本书。 它被创作在V.S.奈保尔27岁时的1959,作者于01年获得...

  • 米格尔街

    西班牙港是特立尼达的首都,位於加勒比海,紧临委内瑞拉,人口僅有一百多万,曾被西班牙及英国殖民统治过。除了印地安原住...

  • 《米格尔街》

    我们都是平凡又珍贵的普通人,虽然有的像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钻石,有的像太阳,但最终都是宇宙微尘。

  • 随笔|《米格尔街》,每个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又珍贵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米格尔街》...

  • 《米格尔街》读书摘录

    V.S.奈保尔《米格尔街》读书摘录 【评】 一街一世界。 米格尔街,没有政治精英、没有绅士贵妇,是外人眼里的“贫民...

  • 告别《米格尔街》

    初读这本书,对里面有些荒诞又可笑的人,充满了嘲讽,甚至带有恶意,即使看到他们有不好的命运,也抱有“善有善报...

  • 《米格尔街》随笔

    我有个习惯,有几分钟空闲时间但又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就拿起手机看关于“好书推荐”、“书单分享”这类的推送,遇到感兴...

  • 告别米格尔街

    文|奈保尔 我妈说:“你在这里变得太粗野了,我想你已经到了该离开的时...

  • 《米格尔街》摘录

    Leyla注: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幽默富有哲理。摘录近4千字,阅读完大致需要8分钟。如果感兴趣,可以读原著。 《米格...

  • 读《米格尔街》

    乏味与戏剧,诗意与庸俗,妥协与反抗…这些具有对立性的矛盾离奇地卷入故事统一的漩涡,不可避免地不能单一存在。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16《米格尔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pw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