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89835/96db6e5aaa8ce82f.jpg)
李娟的《木耳》一文,除看平平,细品却越来越有味,读过几遍后,仿佛跟随她的笔锋,不仅脚步在阿勒泰地区游历过,身心甚至灵魂也到达了那处遥远的地方,并随了她文章的心情,字流畅看得如行云流水,字郁结仿佛心也跟着扭巴起来,字高兴我欲欣然,字中有阴霾我心也忧虑。
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与阿勒泰,甚至与阿勒泰的一草一木已融为一体,无人能再超越这种境界,而《木耳》一文,做为此本散文集的压轴之作,确实也彰显了其厚重和功力不凡,让人爱不释手,读过后欲罢不能。
全文以木耳为引子贯穿,文笔简洁通俗,围绕找木耳,收木耳,卖木耳几个情节展开。
在作者笔下,阿勒泰周边是远离喧嚣之地。
在空阔的山间,搭一顶帐篷,住着我,母亲,外婆。
母亲每每起早贪黑去找木耳,就和外婆就守在帐篷中,偶尔有买货的牧民,多数时候守着老旧的缝纫机,时不时去门口望着母亲离去的方向,要不就是拿一扫把扫地,扫了又后悔不已,也被究竟要扫给谁看,不脏为什么要扫的问题困扰着。
那时,这里是寂静的,散发着独特的自由的清香。
时而,因为找木耳,周遭又是充满恢谐幽默风趣的调子,让那缕沉寂凝固的风,一下子流动开来。
比如描写母亲去山林间找木耳,突然发现一只蛇,大叫一声就跑,而蛇在她的叫声中也落荒而逃。
比如说向母亲讨教找木耳的地方,母亲说只有红松上长木耳,白松上不长,而当问起红松树与白松树如何鉴别时,母亲匪夷所思地讲长木耳的就是红松,没长木耳的是白松。
真真地为这神一样的描述和神一样的回答倾倒,也许正是这处处神来之笔,将她送上名家的行列。
在文中,除了千方百计找,还有想方设法收,比如牧民们骑马带来,孩童们拿帕子包来,然后再想法卖出去,第一次卖六斤木耳时,情景最感人,从在街市中晃了一天没找到买主,到后来没舍得坐车在桥边徘徊,到夜幕降临时又神来一笔,八十元一斤出手,又因为没返程车,又放心不下家中的一老一小,步行几十里最后搭了一辆黑车才回到家。
看到这里时,其实除了被情节感动,还有被文字感动,就是这生活的点滴细节,如一股暖流,或者如一窝清泉,淌进了人们心田。
文中除了实景,还有悬念在其中,比如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人与自然无限的靠近,但如果未怀敬畏之心,也会渐行渐远,就如同木耳突然出现,又在顶峰时悄然隐去,好似从未在生命中出现过一样。
那天,也兴致勃勃地泡发了木耳,虽然没有文中野生木耳特有的味道,但也在咀嚼中体味了作者心境,一如身心皆靠近作者,靠近了那片神秘的土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