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简介:80多岁的老妇抚摸自己的一生,前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人用自己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家,像一只奶牛一样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第一章:坎坷的儿时路
寂静的雪洋洋洒洒的落在地上,雪一下冬天就到了,年也不远了。但村子里丝毫没有一丝欢乐的气息。
村东头的石碾子上围坐着几个小孩吃花生,花生皮洒了一地,吃完便拍拍屁股走了,这时奶奶从不远处的一颗老槐树后跑了出来,像贼一样偷偷摸摸的蹲在那片花生皮旁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捡别人漏掉的花生,当时奶奶六岁,总共捡了不到十颗花生。本以为是奶奶嘴馋,但其实不然,奶奶跑到了她奶奶年前,也就是我的祖太太,给祖太太吃了。
奶奶的童年最初的记忆是和祖太太相关的。
祖太太是小脚,可以说是三寸金莲,在当时很盛行。由于脚太小,甚至无法正常走路,只能常年躺在床上。祖太太的身体也不好,经常咳嗽,所以很少下床,必须得有人照顾,祖太太有九个女儿一个儿子,但听奶奶说这九个女儿中有几个是祖太太的上一房生的,后来得病死了,祖太太是第二房。奶奶6岁的时候两个姐姐便都出嫁了,留下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无疑照顾祖太太的重担落到了奶奶身上。
奶奶从小就跟着祖太太睡,晚上祖太太的脚凉,奶奶就抱在怀里暖,都是常常到半夜奶奶被冻醒,祖太太的脚依然是冰凉的,奶奶的肚子也是冰凉冰凉的。也就是那时落下的毛病,从那之后奶奶就经常胃疼。
而且晚上祖太太经常口渴,就叫奶奶给她温茶喝,那时没有水瓶,因此特别麻烦。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奶奶每天早上差不多四五点钟就得起,做一家人的饭。
奶奶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外祖父,是个郎中,在家开了个药铺,也经常出诊,所以在外面把嘴吃刁了,吃饼必须是薄饼,厚的不吃,因此奶奶早起先给曾外祖父擀饼,擀好了饼做家人吃的饭,做好家人吃的饭再给祖太太做饭。
祖太太的胃也不好,因此都是给她分开做。那时做饭都是烧柴,家里有个小铁壶,直径大约25厘米,高也就50厘米吧!在开始做饭的时候在壶里饭一碗水,放一把米,然后放到炉膛里了,等到饭做好,那壶粥也熬好了,不稀不稠刚刚好。
然后再给祖太太煎面糊子。煎好给祖太太送到床前。一切都处理好奶奶才能吃自己的饭。
说了那么多祖太太,我觉得如果不提一提祖太爷对不起他。祖太爷死的早,当时奶奶才8个月,祖太爷也是个郎中,从小跟人学医才学到了这身本领,据说祖太爷医术高超,只要他治没有治不好的病,但祖太爷却不希望家里再有人当大夫,祖太爷说只要还能端得起饭碗就不要开药铺,因为开药铺留不下人情,给人看好了病人家认为理所应当,看不好那你就是庸医,搞不好你还得把你的命搭进去!祖太爷就是这样折进去的。
由于长期给别人看病,也担心给别人看不好病,整天担惊受怕的,落下了个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祖太爷是个中医,有一次去济宁购买中药,在那里见到了一个西药房,在当时的中国西医还不盛行,大家都相信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祖太爷其实也不太相信,但是自己也已经吃了很多副中药了,可是还是睡不着觉,终于祖太爷迈进了西药房,给那医生说了自己的症状。
医生给祖太爷开了几个白色的像黄豆粒大小的药丸,也就是现在的安眠药,说一次吃一粒就行。回到家中,祖太爷吃了饭早早的就睡下了,就吃了一粒那个药丸,但是还是睡不着,祖太爷就开始怀疑是不是量太小了,西医和中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量,由于药丸是提炼物,浓度大,所以吃的量就要小。但中医就不一样了,一副药都要煮一罐子。
于是祖太爷就将那几片药全吃了,也就是那几片药要了祖太爷的命,祖太爷没再醒过来!
由于从小的耳濡目染,曾外祖父跟着祖太爷学到了一些东西,祖太爷死了,家里没有了顶梁柱,没有了收入,于是曾外祖父接下了祖太爷的药铺,但曾外祖父最后的下场也不比祖太爷好多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