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可以医愚”。书为药,亦能产生副作用,使人误入歧途。
周末翻阅《包法利夫人》一书,我深有同感。此书是18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美丽、善良,会弹钢琴,会画画,善治家。但由于她少年时期在教堂里接受了贵族式教育,特别深受田园牧歌式及言情小说的影响,向往奢华、浮夸的上流贵族生活。受人引诱,跌入不切实际的“爱情生活”。正当风华正茂的年纪,走上了堕落和家庭毁灭的不归之路,让人唏嘘不止!
在那个年代,包法利夫人们算得上是个充满魅力的女子。她能干、聪慧、胆大,本应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但处于困境时,她没有审视过自己,没有检讨、批判、补救,而是统统归于命运。她爱教堂是因为教堂里的鲜花,她爱音乐是因为抒情的歌词,她爱文学是因为里面有情欲的刺激。她虽然爱看书,但都是看些言情小说,被里面庸俗怪诞的情节吸引,为唯美、浪漫的爱情沉迷。这一切滋生了她爱慕虚荣、忘却责任的不羁之心,表面的舒适褪尽了她纯真的本性,掩盖了摇摇欲坠的根基。她看书奉行的“拿来主义”害惨了她。林语堂曾说过:“爱情是点心,家庭是生活。如果把爱情当生活注定要失败”。稳如磬石般平静的家庭生活让包法利夫人苦闷不堪,她总是期待着能在丈夫的身上寻找情人浪漫的影子。失望之余,接受诱惑便是在所难免。
有些人看书不加选择,统统拿来。法轮功等邪教分子就是偏听偏信,听从教主安排,信奉邪教书籍。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力,形成社会病态人格,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颠倒黑白,把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当做修业,最终沦为行尸走肉的异分子。
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为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深受其不良影响。将侵略视为正义,将参战当成实现伟大理想的阶梯,终究成为了希特勒的殉葬品。
我在云南旅游时,接触了一个男导游阿元,我们一车人都喜欢他。40岁左右,幽默风趣,博古通今,崇尚自然,勤奋好学。他懊悔自己初中时受电影《古惑仔》的诱惑,没毕业就跑去追求“正义”、“英雄”以致荒废学业。如今他只有靠加倍勤奋,才能弥补当年的荒唐。
我曾经在一档电视栏目看到一则对成功人士的采访。他手工制作的宝剑,世界各地的人竞相订购。他之所以能做出这样旷世绝人的宝剑,源自幼年看的武侠小说。这位成功人士当年并没有武侠小说的打打杀杀养成凶狂、暴虐之气,而是慧眼识珠,深深为武林高手的佩剑着迷,暗暗立下誓言:将来做出一把那样的宝剑。现今,他的梦想实现了,生活也由此幸福。
书有好坏之分,我们看书要有自己的体系。凡是有着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充满正能量的书籍都应算作好书。好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充盈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让我们的漫漫人生路变得有价值。
美国作家贺姆斯在其《用晨餐时的诗人》中说道:“一本坏书,就像一艘有漏洞的船,在智慧的大海中航行,总会有些智慧从漏洞中流进去的”可见,只有善于读书,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偶然碰到坏书,也不会受其伤害。
看书如此,做事也是这样。在油田转型期间,大家都感到工资没涨,工作量大了,检查细了,标准高了。很多时间都在疲于奔命的忙碌中。有些人不免怨声载道,吆喝着早日退休、买断。有些人听了负面语言,看到他人的敷衍作风,不加甄别,只是效仿,贪图一时的舒服。看到旁人积极,他冷眼旁观,暗暗笑傻。看到别人取得成绩,他又分为眼红,愤愤不平。
大部分人还是从油田的转型期看到了希望,端正了认知。大河有水,小河不干。他们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努力钻研,提升技能。遵循“我以油田为荣,油田以我为傲”的本位思想,充实自己,默默奉献。
人生苦短,让我们多读些好书,多做些好事。拥有一双聪慧的双眼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学会辨别,明白事理,让有限的生命做无限的延伸,为社会创造价值,活出一份精彩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