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忆老街北京路 || 嘉兴往事 2018-9-10

忆老街北京路 || 嘉兴往事 2018-9-10

作者: 嘉兴虎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15:28 被阅读0次

    我的老家与北京路仅一弄之隔,从小我就在那里生活。北京路早先叫塘湾街,街不宽也不长,但很繁华。它南傍古运河,东至端平桥。过了桥,一头可去太平桥以及塘汇乡;另一头可去鉏家滩、香缘洪、鱼行街、春波桥,经人民公园至火车站。西面过北丽桥就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建国路,也就是“城里”了。北京路的北面可通向嘉北乡,近乡农民买卖东西经常要出入北京路。

    北京路是一条有着水乡气息的商贸老街,街道两侧商店毗邻,店屋都比较进深,有的前店后坊,有的货栈就设在后院里屋,许多商家都以批发为主。知名的店、行很多,如以色香味著称的陆稿荐酱鸭店、采用上乘原料酿造酱菜的高公升酱园、自设工场精制苏式可口蜜饯的张萃丰蜜饯店、汇集南北山货兼有特色糕点的震泰南货店、治愈风湿病闻名的杨九牧药酒店、经营地道药材的久康成药店、品种繁多质地上佳的同茂笋干行、以擅长虾仁蟹粉热炒和鲜嫩白斩鸡而博得食客赞誉的禾兴馆菜馆、香茗飘溢茶客盈门的聚宾楼茶楼,等等。这里的商家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地建立了业务渠道,频有往来,并向嘉兴周边集镇辐射,所以北京路又是一个商品集散地。

    北丽桥堍、坛弄口一带,每天清晨有个农贸集市,近乡农民和街头小贩在此挑担摆摊,吊高嗓子叫卖鸡鸭鱼鲜蔬菜豆类等。有的农民出售自制的雪里蕻菜大头菜,渔民上岸叫卖蚬子、螺蛳和鱼虾。

    人夜,这里的商店打烊较早,但一些吃食店、水果店还要做一段夜市。当街旁的木杆路灯灯光淡淡地照着街面时,卖茶叶蛋、生炒热白果、烘山芋、削白荸荠、削白生山芋、红萝卜及挑馄饨担、线粉担、汤团担等做小生意的便构成了一道夜间的风景。

    北京路中段有个公用河埠,惯称“牌楼头”,附近居民洗衣、淘米、用水都在此处。这个河埠又是到对面分水墩及芦席汇去的摆渡口,别看这里只有一艘简易的小木船,它却为路人带来不少方便。由北京路去芦席汇、解放路、火车站,可以抄点近路。至于沿河的商店,一般都有自己的河埠,便于用水和装卸货物。北京路上的“逃得快”茶馆店,既是吃茶闲谈之处,又是上航船的码头,每天有好几个航班,载客捎货兼容,颇为水乡增添几分色彩。

    以北京路为中心,附近有4所小学,即“牌楼头”对面的北京路小学、闸前街口的闸前小学(后为解放路小学)、中基路底的广志小学(后为中基路小学)及设在严家弄内的坛弄小学(后为六中),就读学生系商家子女、附近居民的孩子及一些船民子弟。有两家戏馆,即位于北京路上的兴雅剧场和鱼行街上的文明戏院,连同开设在坛弄内的珊凤书场,为近段居民提供了几处文化娱乐的场所。农历新年期间,近乡农民和附近居民就上北京路逛街白相,吃烧卖,看年画,圈套泥菩萨,一派民间风情。

    解放前,北京路上的商界人士,也曾有过他们的苦难遭遇,流过辛酸的泪水。解放后,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之重获生机,焕发青春,在安稳的环境中重新创业。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扶持下,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年代。近年,北京路上形成了副食品批发零售一条街,生意红火,名扬四方。

    现在,为了更好地建设北京路,东方莱茵达公司以不凡的手笔,勾画、拓展、开发这条老街,从而营造一个布局更趋合理、特色更为鲜明、环境更加优美的新北京路,笑迎各路客商来此共创繁荣,将为嘉兴这座城市又增添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

    来源:嘉兴论坛

    南湖烟雨

    湖烟湖雨荡湖波,

    湖上清风送棹歌,

    歌罢楼台凝暮霭,

    芰荷深处水禽多。

    东塔朝暾

    地临东海晓波黄,

    缥缈朝云捧太阳,

    吴越河山都入照,

    却饶孤塔早霞光。

    茶禅夕照

    西丽桥波洗暮钟,

    江天倒浸落霞红,

    茶禅寺外湾湾水,

    霜叶芦花一钓篷。

    杉闸风帆

    苏州估客布帆轻,

    买醉枫桥趁晓晴,

    一路东风吹酒醒,

    夕阳红泊秀州城。

    汉塘春桑

    处处清溪处处桑,

    绿云低护古时塘,

    鸣鸠唤醒黄梅雨,

    知否江村四月忙。

    禾墩秋稼

    绣壤交横古稻田,

    青林红树起炊烟,

    西风无恙秋收好,

    又话黄龙纪瑞年。

    韭溪明月

    万古清光胜迹留,

    月波楼在韭溪头,

    白云散尽长天碧,

    摇曳江城铁笛秋。

    瓶山积雪

    试上瓶山莫畏寒,

    楼台白玉倚栏杆,

    雪晴海国阳春早,

    搀入梅花一色看。

    1

    西塘是一个有故事的古镇,而且还都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着的故事和传说。

    黄亚洲的《西塘有戏》一文开场就是:“我说西塘有戏,是因为西塘有墙。墙是戏的大幕。”什么叫“戏”?戏就是故事,就是传说。借用同样的句式我想说的是,西塘有故事、有传说,是因为西塘有长长短短的弄堂。弄堂,那可是故事和传说的酝酿、生产和张扬之所。对啊,高高矮矮的粉墙与粉墙的组合,不就是长短不一、曲里拐弯的弄堂吗?

    西塘多弄堂,不仅是个数量问题,而且还是个形式、型制问题。据说在一个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域内,竟有122条弄堂。有界弄、宅弄,有陪弄、船弄,有明弄、暗弄。弄堂的名称也很有名堂,比如用薄石板铺设的叫石皮弄,又因其既窄小又绵长,便让民间的段子高手们想象并杜撰出许许多多有影无影的传说。

    当然,和其他古镇老城一样,更多的弄堂名称,所能表达的就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内容,比如油车弄、柴炭弄,比如米行埭、灯烛街,等等。透漏的是曾经的一段历史、一段往事。往事如烟,飘散开来,又往往会成为芸芸众生口中演绎、虚构并幻想的故事、传说。

    一个经历千年历史烟云风雨的平民小镇,丰富而又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始终生动而新鲜地让导游的姑娘、摇船的艄公,以及饭店或客栈的老板和老板娘们津津乐道。有一些故事和传说,古镇人是用“田歌”演唱给你听的,或壮怀激烈,或凄美哀婉。

    2

    跨过西塘古镇景区入口的门槛,看到的是一汪水面,清澈、幽深。下到船里,艄公就会给你指点一个站在水边的雕像,是五姑娘。也许你在一进门的时候就发现了,只是距离较远,没有看到五姑娘的秀气和水灵。

    据传五姑娘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最早是由一位陆姓裁缝编成“十二月花名”的田歌传扬开来的。早前的西塘农村,每到年末冬闲季节,裁缝师傅会被请到农家去做衣,一家大小都要做上一身过年穿的新衣裳,一般都是一家两三天。有时候,一家连着一家,手艺好的师傅会在一个村里呆上十天半月。如果碰到有人家姑娘出嫁什么的,师傅在村里的时间会更长久。或许陆师傅就是去到方家浜做衣服,听到了杨家小姐五姑娘和长工徐阿天的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故事的结局相当凄惨悲凉。或许陆师傅曾在杨府也做过衣服,再或许陆师傅竟在西塘镇上见到过徐阿天,据说徐阿天被杨家毒打致残而成了流落街巷的乞丐。

    作为被后世广泛传唱的田歌,陆师傅的原创作品,于今已经无法查找考证。不过,后世众多田歌手还都是以“十二月花名”的形式在传唱。在此抄录1954年由著名田歌手沈少泉、顾友珍、顾秀珍演唱,并获浙江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奖的文字吧:

    正月梅花开来是新年,窑岸村东浜出了一个徐阿天,徐天哥哥屋里穷来呒饭吃,要到方家浜杨金元拉屋里去做长年。

    做长年来话长年,小小价钿勿连牵,五姑娘摇手额脚、额脚摇手,捧出一碗茶来给徐天哥哥吃,双眼夹夹、盖碗底上托出两个白洋钿。

    二月杏花开来白洋洋,方家浜杨金元拉屋里出了一个玲珑乖巧五姑娘,五姑娘年纪轻轻、十五加三交十八,未曾出帖配鸳鸯。

    三月桃花满树红,凌家埭出会闹丛丛,方施两浜、大男小女、穿红着绿、着绿穿红都去看,五姑娘同徐天哥哥装病在房中。

    四月蔷薇梗上生,徐天哥哥手拿藤斗去下秧,五姑娘手拿陈毛豆凿子、上腰岸落来下腰岸上、七嘴八搭、粳秧糯秧下拉一扇里,秋分稻莠埋怨五姑娘。

    五月石榴一点红,徐天哥哥手拿黄秧在田中,五姑娘日间头陈糯米团子吊糖馅,夜间头剥白鸡蛋放拉饭当中。

    六月荷花透水鲜,徐天哥哥你为啥怕热勿来眠,五姑娘日间头细筋蒲扇洋洋叫同你扇,夜间头大红西瓜放拉你枕头边。

    七月凤仙七秋凉,五姑娘同徐天哥哥两人掇只黄杨板凳去乘凉,东邻西舍阵阵介话,男混女淘像啥样?

    八月桂花喷喷香,徐天哥哥同五姑娘两家头细话细商量,别人家花烛夫妻同到老,我们是恩爱私情勿久长。

    九月菊花头对头,徐天哥哥手拿小小包裹去逃走,五姑娘见仔一把拉住伊,叫你做满十二个月、廿四个节气一道走。

    十月芙蓉应小春,杨金元手拿一把刀来一根绳,问你五姑娘刀上死呢还是绳上死,五姑娘是肠肚痛一根绳。

    十一月里李子花开,杨五姑娘死下来,诸亲百眷都叫到,救命阿天勿曾来。

    十二月里腊梅开,杨金元去买棺材,要买龙心棺来乌木盖,五色衣裳落棺材。

    十三月有花花不开,徐天哥哥打扮一个换糖担,他一心要想偷牌位,牌位偷勿着,回到屋里摆只空座台。

    3

    用文学的眼光来看,五姑娘真的是敢爱敢做的人物,爱得大胆、真切、热烈,做得刚直、坚定、决绝,有性格,有情感。这样真的爱情,这样烈的性情。也正因此,嘉善田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拥有着民族音乐的价值,而且还是民间文学的瑰宝。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嘉善田歌《五姑娘》先后被改编成为了越剧、音乐剧等,也让西塘的文艺青年顾锡东,踏上了戏剧大家的成功之路。

    于是,我们还得回顾头来,去注视创作了这样一部田歌作品的陆裁缝。虽然,我们无法知晓他的高矮胖瘦,更不知他年长几何。或许,就像摇橹的艄公那样黑瘦、朴实。但是,我们无法不用一种敬仰的眼光去看他。

    西塘的三教九流、街头巷尾,流溢着的就是那样的文化气息。

    在艄公用沙哑的嗓音哼唱的几句田歌声中,小船已经离开了五姑娘公园。

    其实,不应该用这样一种游记的笔调来写的。在西塘古镇景区的入口,放着这么一个悲剧主角,规划设计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如何思考的?文化与生活,有些时候好像还真是不能糅合在一块。

    4

    穿过廊桥,迎面而至的就是一座庙:护国随粮王庙,又叫七老爷庙。在这里,又是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传说。

    首先,是因遭天灾而生活悲惨的百姓。说是早在明崇祯末的某某年,西塘地区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其次,是金七以身殉法的壮烈。金七,只是个为朝廷运粮的小官,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只知其排行老七,故被百姓拥称为“七老爷”。百姓之所以如此拥戴金七,是他用官粮救济灾民。之所以要说其壮烈,是金七因私放官粮而殉身。有两说:一说是金七解粮进京,被追究而殉法;另一说是金七因私放官粮后,自知无法交差而投江。而且,现在的七老爷庙的位置,就是金七的投江之地。

    其三,要交代的是金七身后的荣耀。一是朝廷的追封。朝廷追查后,金七成为了爱民模范,先是册封为“利济侯”,后又追谥为“护国随粮王”。既封侯又封王,身后的金七极尽荣耀。历朝历代,自古到今,好像都是这样做的。二是民间的追思感恩。对有恩于民的人物,老百姓的传统做法是建庙祭祀。也正是缘于这样的传统,在成功满足地方教化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民间信俗的内容。

    其实,作为地方神祇,在嘉善各地,原先是有多处供奉七老爷的庙宇的。西塘的七老爷庙是现如今硕果仅存的一座,不过也是在旧址上重建的。七老爷庙的建筑又非常特别,殿前有檐廊,檐廊里的椽子呈弓形,垂柱也雕刻精细,如同官宦人家一般,是一般庙宇中很少见得到的。

    “神威护国职随粮,掷玟兼传肘后方。庙貌重新何赫赫,塔湾尽处去烧香。”这是清光绪年间邑人陆炳琦《平川棹歌120首》之一,按严云的注释,说金七“或云即汉秩侯金日单也”。这种说法,或与魏武帝曾驻跸过魏塘一样,只能是个传说。

    在西塘的两个只知其姓不知其名的传说人物,裁缝陆师傅以他的艺术创作,让嘉善田歌成为嘉善大地上空经久不绝的旋律,让五姑娘成了永恒的文学人物。

    运粮官金七以自己的私放官粮、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壮举,把自己化作了护国随粮之神,几百年来让百姓顶礼膜拜。

    站在摇啊摇的小船上,远眺那悠悠之水、绵绵之建筑,可以想象的是从这群古旧建筑的每一个窗口,每一条连接河道与街市的弄口、巷口,每时每刻都会传扬出与这个古镇、古镇人们有关系的故事、传说。

    传说的西塘,有生气,有温暖。那么,沿着这清澈如许的河流,继续去聆听古镇的传说、古镇的故事吧。

    照片:周诚摄

    嘉兴往事知多少  |  2018.9.10

    明天继续讲述嘉兴往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老街北京路 || 嘉兴往事 2018-9-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ms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