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员,也就是你们所熟知的"码农”。当然,现在我更愿意自称作工程师,个中缘由,以后再说。
屈指(指头已经不够掰了)算来,今年是我入行第十五个年头。抒情一点说,我的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在与代码的纠缠中,随着换过的女朋友们以及走过的城市,一起消逝了。
可这并不伤感。当我敲下这段文字打算回忆下青春岁月的时候,心情却平静得出奇,即使窗外淅沥的雨和杯中苦涩的茶,也无法令我挤出一点点像十四岁那年初次写诗时强说的那种忧愁。
在念大学之前我没见过计算机这种东西,当我第一次在学校机房见到同班的来自北京的女生在Windows 95下玩纸牌游戏时,惊讶于她能那么熟练地操作电脑,感慨首都的先进和小县城的闭塞,刹那间有过那么一点羡慕和一丝自卑,我想我也应该努力学。
这是发生在我十八岁时的事,至今记忆犹新。细细琢磨,发现日后走的路竟与多年前的那一眼有关。前些日子同学群里在商量毕业十五周年聚会,我想我可以告诉她,这么励志的往事岂不比俗套的暗恋清新多了。
系里的机房实在简陋不堪,破旧的机器上跑着经典的DOS6.22版,我就在这种或黑或蓝的闪烁的屏幕前开始练习Turbo C和Foxbase编程。为了能更有效地利用每礼拜一节的上机课,平时我将代码写在一页页纸上,到机房就赶紧敲进去调试然后拷贝到软盘里带走。
宿舍里都是一帮穷孩子,一直想凑钱合买一台电脑。那时候我们憧憬,一定要配一块2.1G的硬盘,虽然我们也不晓得这么大的容量该装些什么才好,平日全副家当也不过是一盒三寸盘——并非我们太单纯,那个年代还没有网络,看毛片全靠一台旧货市场淘来的电视和爱多VCD,超强纠错。
可惜的是,因为穷,直到大学毕业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看看现在,我女儿三岁时就抱着专属的IPad联网打游戏,两代人之间,相隔十余年,境况若云泥之别,谁说这个国家没有进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