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最美古诗专题中国诗词大会简友广场
寒露惊秋晚 朝看菊渐黄——唐代咏寒露诗赏析

寒露惊秋晚 朝看菊渐黄——唐代咏寒露诗赏析

作者: 王传学 | 来源:发表于2023-10-07 06:57 被阅读0次

寒露惊秋晚  朝看菊渐黄

——唐代咏寒露诗赏析

王传学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

古人认为寒露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白露初候为“鸿雁来”,指首批南下的鸿雁们。“宾”为“后至”之意,即迟行的鸿雁在寒露初候之时陆续南下。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深秋,唯有菊花不畏寒而盛放,特别强调菊花是黄色的,因为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或十八天是土旺之时,土对应黄色,故此时盛开黄色的菊花,正应土旺之时也。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描绘了寒露时节景色的独特之美,展现了寒露三候的特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寒露时节的秋色,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寒山转苍翠,千山万水,层林尽染,衰草连天。

这首寒露诗,以其大气磅礴,悲壮雄浑的气势,描写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首联“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是说,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逐渐变黄。首句点明了寒露节气到来,并写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菊花也在此时开放。

颔联“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是说,千家万户前,秋风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

此联对仗工稳,气象万千,可谓写寒露诗最好的诗句。“千家”与“万里”,将一幅阔大壮丽的秋景图呈现出来。一个“扫”,一个“随”,也可看出寒露秋风里的肃杀之气。落叶纷飞,大雁南飞,大自然处于一片萧瑟之中。

同时,这里写了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

颈联“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是说,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这一句是写三候之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时分,雀鸟也无处寻踪,这时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

“化蛤”与“收田”,也带着寒露独有的特点,喻示着秋天时日已不多,要赶紧完成庄稼收割。

尾联“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是说,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它都郁郁苍苍,颜色长青。诗人赞美松柏经冬不凋,隐喻自己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这首诗诗风很正,内容质朴,写三候很齐整,是元稹二十四节气诗中的上乘之作。

盛唐诗人李峤(公元645~714年)曾三度拜相,晚年因被追究韦后之乱时“身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责而被贬地方。时至寒露节气,诗人面对深秋晚景,心中怅然,遂赋《晚景怅然简二三子》一诗:

楚客秋悲动,梁台夕望赊。

梧桐稍下叶,山桂欲开花。

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

长歌白水曲,空对绿池华。

“晚景”实指傍晚之景,也暗含诗人晚年之景。“简”,书信。这里用作动词。“二三子”,诸君。一般指年轻一辈。“怅然”二字统摄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首联“楚客秋悲动,梁台夕望赊”,“楚客”,指宋玉。他在《九辩》中写有“悲哉秋之为气也”,面对秋景而产生悲秋之慨。“梁台”,南朝·梁的禁城,代指宫城。诗人面对深秋晚景,悲秋之情油然而生。在夕阳中遥望京城,是那样的遥远。诗一开始,“怅然”之情毕现。

颔联“梧桐稍下叶,山桂欲开花”,具体描写秋景。高大的梧桐树叶已见下垂,山间的桂树正要开花。在悲伤的氛围中也透露出一些亮色。

颈联“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直接描写寒露时节的景色。秋风萧瑟,迎来寒露节气;夕阳西下,晚霞满天。露水清寒,晚霞绚烂,别有韵味,情感深沉。

  尾联“长歌白水曲,空对绿池华”,“白水”,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后用作誓词,表示信守不移。“长歌白水曲”,描画出诗人池畔放歌的画面,表达信念不改的决心。“空对绿池华”,描绘清丽之景,“空”字与首句“悲”字相照应,刻画出诗人的独特心境。

此诗从多方面表现了诗人的“怅然”之情。诗人年高岁暮,客居他乡,远离朝廷,望而不得,为自身所处孤寂境遇而怅然;秋意甚浓,夕阳西照,以山桂花开衬梧桐叶落,以绚烂晚霞衬寒凉清露,为眼中所见萧瑟秋景而怅然;对水长歌,信念不改,绿池清丽,空荡无依,为满腔抱负无从施展而怅然。

中唐诗人韩翃的《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写寒露时节送别友人,境界高远,气象宏大,将离别写得潇洒落拓: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

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韩翃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与钱起、卢纶等并称为“大历十才子”,有《韩君平诗集》传世。其诗笔法轻逸巧致,擅长送别、唱和等题材。本诗为其送别诗的重要代表作。

题名写出送别的地点、人物,在鲁地送别鲁使君,鲁使君将要回到郑州。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首联扣题,点明送别。骑着用金饰装点的骏马出城,到沈东阳与朋友饯别。“沈东阳”,指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地的古称。与题名鲁中相呼应。

颔联“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用视觉色彩写天气变化,表明具体时间。送别的时间恰是九月寒露节。寒露后天气开始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前一句与寒露节气相应,表明送别的具体时间。后一句写景。天气到了寒露已经开始变得寒冷,而整个北方地区的草已经变黄、枯萎。这里的“六关”指的是居庸、紫荆、倒马、雁门、宁武、偏头六关,在这里代指整个北方地区。

颈联“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从味觉与听觉具体描写送别场景。齐地的民歌悦耳动听,而鲁酒酒味甘绵深长。这里用“齐讴”与“鲁酒”写出歌酒送别的场景。

“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尾联写离别。喝过送别的酒,便与朋友挥手告别,归去的道路还很长。这里用“梅山”代指郑州,与题目相呼应。

虽为送别诗,却没有离别的感伤,尤其尾句境界高远,气象宏大,将离别写得潇洒落拓。现实与想象相交织,记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不着痕迹。韩翃虽为中唐诗人,但是在这首诗中尤能感受到盛唐时的那种豪爽放旷之风格。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池上》,描写了寒露时节的独特景色,及其蕴含的诗意之美: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寒露诗。

寒露是一年中第一个带“寒”的节气,说明天气渐渐转寒,万物渐渐凋零。同时,这也喻示着秋意渐浓,秋情渐深。此时池塘之上,呈现出一派萧索景象,颇具“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残缺意境之美。

首联“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描绘出寒露的特点。凉风一动,万物凋零,一派萧索,惹动了诗人的心绪。秋日池上,寒露节气,悄悄降临,露水凝结,带来了些许寒意。

“袅袅凉风动”,一个“凉”字,已透露出寒露节气的特点,不同于白露节气的诗意与浪漫,寒露节气更偏向于寒凉与萧瑟。凉风一动,万物凋零,一派萧索,惹动了诗人的心绪。

“凄凄寒露零”,“凄凄”二字,言寒露节气,万物凋零,给人带来了一种视觉感觉。一个“零”字,既交代了寒露节气的降临,又蕴含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感慨。

颔联“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写出寒露的残缺美。虽然兰叶渐渐衰败,但是兰花却依旧洁白;虽然莲蓬残破不堪,但是荷叶却依旧青青。

“兰衰花始白”,虽然兰叶渐渐衰败,但兰花却依旧洁白。衰败之中依旧透露出一份生机与希望。悲观之中,依旧透露出一份乐观来。这里的“白”与下句的“青”,正将秋天最绚烂的样子表现出来,非常动人。

“荷破叶犹青”,莲蓬已渐渐枯萎,显得残破不堪,但荷叶却依旧青色不改。一方面写秋风的肃杀,一方面又透露出诗人乐观的一面。只要秋天还没有完全离去,就依然值得去深爱、去品味、去珍惜。

颈联“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写寒露的静美。秋池之上,一边是独立栖息的沙鹤,另一边却是双飞映照的水萤。这两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从侧面描写了寒露节气的静谧与优美。如果说颔联是从植物角度来写寒露节气之美,那么此联则是从动物角度来写寒露节气之美。独立栖息的沙鹤,双飞映照的水萤,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寒露池上画卷。

尾联“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表现寒露的醉浓。诗人感叹道:你要说“我”身处寥落之境吧,却也不完全是,寥落之中,却又透露着浓浓的秋意,犹如大梦初醒,大醉初醒,美不胜收。

“若为”,是退一步说,是对看得见景色的一种概括,表面上看是处在“寥落境”中,实际上呢,仔细从这些寥落之景中寻觅,不难找出那些动人的风景,值得留恋的瞬间,依然澎湃着的残缺之美。它们难道还不值得再干一杯吗?

寒露时节,让我们一起珍惜最后的秋光吧!那些美正藏在无穷无尽的深秋里,等待我们的一场诗意之旅!

相关文章

  • 寒露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唐 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

  • 寒露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唐·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

  • 寒露惊秋晚……

    寒露惊秋晚…… 文:道玄斋主·尚泽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霜降诧冬早,夜闻梅已香。 恐所得,惧有失;悲四季,伤...

  • 晚渡

    寒露惊秋晚, 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 万里雁随阳。

  • 《散步二十四节气―寒露》

    转载【为你读诗】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今日寒露,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

  • 如菊隐逸,如光耀夜

    今日寒露,问君珍重。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星夜无星月当空,萤火袭扰度秋瑟。 空痕无泪离旧梦,雷吟无弦泣凉秋。 ...

  • 今日寒露,望君珍重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今日寒露,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

  • 寒露惊秋晚 朝看菊渐黄

    寒露 不知不觉中,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已至。成都的清晨,秋雨纷飞,气温骤降,仿佛已经是冬季。 一环路公交站,65路...

  •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今日寒露,对于深圳这个城市来说,今天也在起床出卧室的那一刻感受到了明显的凉意,感叹节气的神奇,早起因为住在山脚下,...

  • 故乡的霜降

    秋已去,留下这无限的愁思。故乡的秋韵依旧浓郁。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院风扫时,万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寒露惊秋晚 朝看菊渐黄——唐代咏寒露诗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oz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