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书画文人墨客艺海
欣赏郑板桥的最经典“竹子”!

欣赏郑板桥的最经典“竹子”!

作者: 兰陵畫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18:09 被阅读30次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绘画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影响,注重个性发挥,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写出物象的形神,抒发情感,把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发展到新的高度。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个是郑板桥对自己的称呼的一生文化创作的自传。他的前半生,四十岁之前的日子,过得很是艰辛困苦,曾经考卖画为生,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得中举人,后面的日子才慢慢好转。郑板桥喜爱绘画兰花、石头、以及竹子,但是,从他的画作之中,可以看出,他的最爱,还是竹子。也许是和他艰苦的成长经历有关,就像那长在石头缝里的竹子一般,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竹子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郑先生三岁的时候,母亲便因病去世。十四岁的时候继母去世,二十岁的时候,考中秀才。二十三岁,取徐氏女子为妻。三十岁父亲去世,膝下育有儿女一子,生活困顿不堪。三十九岁的时候,妻子徐夫人去世。这个是他的前半生。他的四十岁,才高中举人。四十三岁,中贡士。但是仕途不顺,一直到四十九岁,才当上了县令,从此为官十二年。为官期间,是个人人称道的大清官,一个一位能人才干,奈何贪官污吏众多,朝廷腐败,层层剥削。郑板桥先生在他的六十一水的时候,愤然辞官回乡。这个是他的后半生。

虽然他的一生是十分的困苦,可是,他的画作缺从未间断。在他辞官回乡之后所作的画,已是千金难求。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画作里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配合上镇半条大人自己提的诗意,那就更加的美了。

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

他的特异之处还在于他作画全然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可谓“一笔书,一笔画”。至于画面题跋的独特书体,则于隶书间极为随意地融入了篆、隶、行、楷笔姿笔意,由此他自己将他的书体称为“六分半书”,可谓一代高人,也是一代狂人。

观赏郑板桥绘制的《竹石图轴》,如坐春风《郑板桥集·题画》中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有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则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也是因为这点,他的绘画在那一时颇受士大夫,平民所喜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欣赏郑板桥的最经典“竹子”!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绘画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石涛、朱耷...

  • 郑板桥为什么喜欢画竹子?

    0 1 历史上有个名人,他叫郑板桥。他是一个喜欢画竹子的人。据传郑板桥一生画竹很多,所画的竹子非常好,受到世人的推...

  • 小摘小记——诗词之《竹石》

    竹子外形:修长、挺拔。 竹林七贤,君子。 王维、孟浩然笔下竹子,一清如水。充满贵族气息。但郑板桥笔下竹子不同。 竹...

  • 郑板桥写竹子的诗

    《竹石》 清代:郑燮(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白话文释义:竹...

  • 和尚与尼姑私会被抓,郑板桥如何判决?结案词令人捧腹大笑

    提起郑板桥,想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诗人身份。毕竟很多朋友在上学时,都学过他的那首《竹石》。其中郑板桥笔下竹子...

  • 郑板桥书法欣赏

    郑板桥书法 宋.苏轼诗《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皓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屦中。 ...

  • 郑板桥书法欣赏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

  • 碑帖欣赏|郑板桥书法欣赏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淸人,一生清贫,诗、书、画堪称“三绝”,善画兰、竹、石,...

  • 七律.咏竹

    郑板桥一生,犹爱竹子。他不但尤擅画竹,也写过不少有关竹子的诗。其中那首《竹石》,更可谓脍炙人口。 咬定青山不放松,...

  • 风中的竹子

    郑板桥走的时候 笔锋一甩 竹子揺到今天 江南不知绿了多少载 花儿也不知老了多少回 而竹子的头顶 天永远是那时的蓝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欣赏郑板桥的最经典“竹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rl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