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沙
……屈原又做了一番很漂亮的回答,总之是说自己爱干净,与其在肮脏的环境里苟活,不如干干净净地去死。说完,他写了一篇《怀沙》,然后真的在汨(mì)罗江怀沙而死了。
所谓怀沙,其实是怀石,也就是抱着石头。
2、怀瑾握瑜
……渔夫也说了一句名言:“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wéi)?”成语“怀瑾握瑜”和南怀瑾的名字都是出自这里。瑾和瑜都是美玉,比喻君子的内在美。
3、“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中的“降”怎么读?
——读hóng。(推理考证见文末)
——那该怎么判断正确读音呢?其实准确值往往是求不出来的,只能去求最大限度上的近似值。
4、帝子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帝子”是对湘夫人的称呼,大约是“公主”的意思。“子”在古汉语里可以男女通称,所以“帝子”既可以指帝的儿子,也可以指帝的女儿。
5、目成
—— “秋兰兮青青(jīngjīng),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秋兰繁茂,这既是写实,也是起兴,重点是:满堂有秋兰一样多、一样美的美人,为什么你独独对我投来示爱的眼神呢?
——“目成”从此成为一个很浪漫的词,诗人们很喜欢。如果我们说“眉目传情”,总觉得有点肤浅,但用“目成”这个词就很古雅了。
6、美人、玉人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huǎng)兮浩歌”诗里的“美人”是指少司命,而少司命是一位男神。这在当时并不奇怪,因为“美人”这个词既可以形容男人,也可以形容女人,后来才逐渐变成女人专用。
——还有一些相近的词,比如“玉人”,看起来是女人专用的,但完全可以用在男人身上。唐诗里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很有阴柔美,但这位“玉人”就是一位很风雅的男人。
7、“艾”
——少司命登上九天之后有三个动作,分别是“抚彗星”、“竦长剑”和“拥幼艾”,三个动作,……让我们总结一下“艾”这个字的各种义项:它既指年轻人的美貌,又是对老年人的尊称;它既指绿色,又指灰白色,真是充满了矛盾。更加给人添乱的是,“绿”也可以形容头发,如果古人说谁的头发很绿,其实是说他的头发乌黑。可是,“春来江水绿如蓝”又是什么颜色……真的让人很凌乱啊。
——自怨自艾中“艾”读什么
“自怨自艾(yì)”不能读成“自怨自艾(ài)”。这里的“艾(yì)”是“治理、安定”的意思,“自怨自艾”出自《孟子》,是说商朝一位犯了错误的国王自我批评,悔过自新。但渐渐地,这个词纯粹变成了“懊悔”的意思。
——我借这一个“艾”字来给你展示一下注释家的工作方法。以后当你看到字典里或者先秦文献的注本里那些很简明的字义解释,你就会知道在它们简明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繁琐的考证。更重要的是,这些解释未必就是标准答案。
8、楚昭王的“越望”和孔子的“大道”
——楚昭王生了病,占卜师说:“这是黄河之神在作怪。”谁作怪就祭祀谁,这是当时的通例,但楚昭王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这就是说,自古以来的规矩,只能祭祀本国境内的山川。在楚国境内的任何地方,都望不到黄河。所以,在楚国祭祀黄河之神,就属于“越望”,也就是超出了祭祀范围。
——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狠狠表扬了楚昭王,夸他知道“大道”。孔子讲的“大道”,就是中庸之道。楚昭王的做法,非常符合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之道”?就是“君子固穷”。
9、“贫”、“穷”、“贫穷”、“固穷”与“中庸”
——《论语》里边有一段对话,说孔子和学生们在陈国断了粮,全都饿得有气无力。子路很不满地问老师,原话是:“君子亦有穷乎?”
——古文里的“穷”和今天的意思不同,今天说一个人穷,是说他没钱,古文里说一个人穷,常常是说他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字义为,一个人困在洞穴尽头,有力使不出。)
——古文说人没钱,一般会用“贫”这个字。(“贝”财产被刀分割,欠缺,贫)今天这两个字已经合二为一,变成“贫穷”了。
——子路的不满是:像咱们这样君子,难道也会走投无路吗?
——孔子的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说,君子即便遇到困境,仍然不失君子的姿态,但小人遇到困境,就会穷形尽相,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楚昭王生了病,这就是一种困境,如果他病急乱投医,不管山神、河神,有一个就拜一个,这就是“小人穷斯滥矣”。但他没有,就算无药可医,依然固守君子的常道。
——所谓常道,就是平常该怎么做,在困境里依然会那么做,这就是中庸之道所要求的君子修养。
——看到楚昭王的例子,我们就很容易明白,孔子为什么会感叹坚守中庸之道比上刀山、下火海还难。
(为啥贫嘴是话多呢?答:贫的是教养,因而话多。)
10、值得背诵的句子
——“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皋(gāo)兰被(pī)径兮斯路渐(jiān)。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这是全诗的最后几句,也是最美的几句。如果你想从《楚辞》当中挑一些美丽的句子来背,这几句就再合适不过。简单翻译一下:日夜轮回,时间一去不返,曾被车轮碾平的兰草又已经蓬勃生长,掩盖了当年的道路。清澈的江边生着枫树。在这春光中极目远眺,却只有触景伤情。魂魄归来吧,今天的江南令人哀怜。
附:“降”怎么读
……《云中君》有两句“灵皇皇兮既降(hóng),猋(biāo)远举兮云中”。“降落”的“降”为什么要读hóng,你会在一些注本上看到说这是古音。但人们怎么知道古音要这样读呢?这一方面要从上下文推断,一方面要找旁证。在上下文里,这一个诗节都押ong的韵脚,所以“降(jiàng)”在这里的读音应该也是以ong为韵母的。这种情况在《楚辞》的其他篇章里也能见到。即便在北方语言系统的《诗经》里边,《召(shào)南•草虫》有这样两句:“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最后一个“降”字,有些注本读jiàng,有些注本读xiáng,这都不对,因为它要和“忡”来押韵,韵脚一定是ong。在其他先秦文献里,“降”和“隆重”的“隆”这两个字形相似的字常常通用,这就表示它们应该存在着同音通假的关系。《国语》有一段话,因为前后文的意思很明确,所以能够推断文中出现的“降”应该是“鬨(hòng)”的同音通假,这也说明“降”的韵母是ong。再看声母,“隆”和“鬨”的声母分别是l和n,这两个声母直到今天在南方一些地方也是不分的,比如让四川人用普通话说“河南”和“荷兰”,听起来完全一样。四川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都知道有“湖广填四川”这回事,湖广这片地方原先就是楚国。所以,《楚辞》里的“降”读作“隆”也没错。但这是不是准确读音呢?肯定不是,这只是我们用考据方法求得的近似值。毕竟时隔两千多年,还有方言因素,古代的音调也和今天普通话里的四声系统不同,谁都不会晓得屈原时代的原音到底是什么。
(《诗经》 “美要眇(yǎomiǎo)兮宜修”,“要”的读音,各种注本里有不注音,默认为yào的,也有注音为yāo的,我之所以认为是yǎo,因为在yào和yāo的读音里都没有相应的义项,我判断这个字应该是“窈窕淑女”的“窈”的同音假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