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或许有人会哑然失笑:“怎么今天才看《西游记》,你是不是太幽默了。”看官莫笑,《西游记》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和各种版本的书虽看了N遍,但和我的学生一起来读《西游记》,却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那一个个熟悉的故事愈加勾起了我儿时看“小人书”的美好回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7758/b30460c472dca26f.jpg)
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书本奇缺,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老师和课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就是连环画(小人书)。巴掌大的连环画里精美的黑白插画,简练的情节描述令人读的如痴如醉。我记忆里对一些历史故事的所有最初印象,也都源于那时和小伙伴们互换着看过的“小人书”。在“小人书”演绎的“连续剧”里,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大闹江湖的梁山好汉、一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有那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阅读兴趣的启蒙,应该都是从《西游记》开始的。儿时的美好记忆是我想带领学生开启“四大名著”阅读之旅的源动力。为了让学生有持续的兴趣去听“四大名著”,我打算引领他们先从《西游记》入手,因为这部书老少咸宜。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妇孺稚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此我都不好意思多啰嗦,姑且略介一二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7758/3bfab5d2e03b8497.jpg)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话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少儿启蒙第一书”。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书中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在漫漫长路中,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沿途降妖除魔,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当孩子们听到我要给他们讲《西游记》,顿时欢呼雀跃,表达欲爆棚,七嘴八舌说的根本停不下来:“老师,我在电视上看过,那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呢,他就是专门打妖怪的。”“猪八戒太贪吃啦......。”我想,他们对于自己有点熟悉的故事,或许更感兴趣吧。
朗读《西游记》,和以往一样,我选择的是注音的少儿版,一来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低龄孩子,再者有拼音也保证了我朗读时普通话的精准。以往每讲一个故事,我会事先布置任务,故事听完学生不但要回答我提出的一、两个问题,而且要说出听到的成语或词语。这次我打破惯例,故事听完后不提任何要求,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一吐为快。没有任务在先,孩子们会听的比较放松。没成想这样无拘无束,孩子们说的更起劲啦!以往因为问题固定,孩子们说的话都大同小异,有些孩子甚至跟着别人发在读书群里的语音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这次,孩子们的发言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孙行者。如听完“红孩儿火烧孙悟空”这篇后,有的同学说:“孙悟空本事那么大,也斗不过红孩儿,只有观世音菩萨能收拾他。”听完“观音院逞能失袈裟”后,郑自生提出问题:“老僧为什么要偷唐僧的袈裟呢?王瑞同学还敢于质疑:“老师,听完这个故事我一下子想起了以前看过的电视剧,可是黑熊怪不是观音菩萨很快就收服的,而是孙悟空先让观音菩萨变成了黑熊怪的好朋友,然后......”。因为我讲的是缩略版书,好多故事情节都非常简单,没有电视剧中那样详细精彩的打斗场面,看来孩子们听得不尽兴呀。我趁势引导:“以后你们可以去阅读《西游记》这部书,可比听故事过瘾多啦!郑自晨,刘玉琦,刘玫筠等几个“话痨”都已习惯成自然了,每次听完,先要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件什么事,有哪些人物,再说成语,最后还要即兴发挥一番。尽管语句还嫌啰嗦逻辑尚显混乱,但只要勇敢的开口,就会得到老师的点赞。班里口语表达最困难的刘宏博,尽管吐字还是那么含糊,语速缓慢,但每天听完都能发来十几条语音。他能大胆在群里积极发言,也算迈出了一大步。就这样天马行空地说下去,对于孩子的想象力也是一次极好的开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7758/d604188ada305bf9.jpg)
今日再读《西游记》,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依然如故。而我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看小人书时的快乐。如饥似渴的感觉荡然无存,心醉神迷的状态消失怡尽。不过对这部书倒也有了新的领悟。和学生共读《西游记》,忽然觉得我们每个班主任都像唐僧,带领一众徒儿(学生),锁定一个目标,一路西行(求知)。唐僧带着徒儿每天上演着降妖除魔、扬善惩恶的感人故事。我们老师带着学生每天上演着这样的戏码:“铃声一响立马到位,事务繁琐终日疲惫,学生纠缠心力憔悴,评比检查仓促应对,平台系统让人崩溃。”唐僧师徒们在艰难的取经路途中,他们欢天喜地,乐此不疲,把快乐和笑声带给了大家,自己也体验到了深深的幸福感。我们在漫漫的教学生涯中也在追求当老师的幸福感,可追到手了才明白,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遭罪! 尽管受罪受累,我们依然孜孜以求,苦苦追寻。诸多状况微笑面对。深陷其中如痴如醉,无怨无悔!
我们不妨也做一个唐僧式的班主任,提升幸福指数。漫漫西行途中,每遇到一条大河、看到一座高山,唐僧总是问徒儿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山,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作为大唐御弟、从众多高僧中脱颖而出的首席取经使者,唐僧真的这么无知?非也。他知道!他之所以要问徒弟,就是希望徒弟们要富有探究精神,在不断地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并坚定西行的决心和意志。他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观望者,把徒儿们推上前台尽情表演,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是否也学着放手,不要面面俱到,样样精通,事必躬行,搞得自己满身疲惫。不妨装装糊涂,充充无知,来个适时假寐,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获得成就感。自主去管理,自己学会学习与生活,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的幸福吗?
读着《西游记》,仔细回味,这部经典大作,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解读它,都能获得不同的启示和感悟。其实让这么小的孩子听名著,主要是看个热闹,培养兴趣,了解一下书中的人物和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小故事。让孩子觉得原来书本中还有这么美妙的故事,原来听故事是这么好玩的事情。今天我们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的种子,万一将来发芽开花了呢?
就让我们同乘理想之马,扬鞭从此起程,向着我们的目标奋发前行。一路风光正好,天上太阳方晴 。书香充盈沃野,我们坚守初心。与孩子们一起,以载欣载奔的姿态、且读且悟的方式,为阅读导航,向经典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