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英国弗里欧书社组织“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调查,前十位依次是:《圣经》《物种起源》《时间简史》《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984》《数学原理》《杀死一只知更鸟》《古兰经》《国富论》《双螺旋》。
当时间之轮缓缓转动,身旁的一切如流星划过,历史的书页上永远镌刻着伟大作者的名字。他们用怀疑的目光蔑视权威,怀揣着对未知星空的向往,不懈地探索,秉持理性,寻根问底,揭示事物的本质。有的历经磨难,深陷误解、诽谤和伤害。但是他们宁愿忍受这一切,哪怕抛弃生命,也不会亵渎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己的原则。他们是人类中的极少数。正是他们,主导着人类历史的脉络。这些人类思想最崇高的部分,可以超脱一切世俗的牵绊,纵使万物沉沦,他们依旧会在无边的宇宙中绽放光芒。
在爱丁堡皇家英里大道边的高台上,伫立着一尊塑像,他目光深邃,似在思考,身后是一架巨大的铁犁。塑像上的这个人,正是亚当·斯密,在塑像后面,有一座17世纪的古老教堂,沿着教堂边的街道往前走,没多远能看到一个简朴的小屋。在这小屋的背面,就是亚当·斯密的墓地。小屋的墙上,镶嵌了一块墓碑,墓志铭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安眠于此”。亚当·斯密已在此沉睡了数百年,然而,他的《国富论》却从未沉睡。从刚刚出版引起轰动至今,其影响力依旧巨大。
17世纪到18世纪的西欧,有两个强大的国家,法国和英国,由于政策失当和狂热而不理性的国民投资,导致其受到泡沫经济严重的影响。一时间,国民经济全面崩盘,人民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国家财富大量流失。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由于政府的禁止,以小资本经济、股份制有限公司等为主的自由经济市场停滞不前,再无发展,政府在将近200年间未通过一家公司的注册。此时的社会基本上是在艰难中维持。就在1776年,一本书的出现打破了被冰封的空气,为当时的情况带来了相当大的改观,这本书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而由于亚当·斯密的声望和其书的影响力,在英格兰以至于整个欧洲,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由于其理论的影响,小资本企业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开始活跃。这本书的出现为市场经济地发展带来了曙光,自此,商业活动日趋频繁,自由贸易蓬勃发展。正是因为如此,在相隔不远的几十年后,活跃的市场经济和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直接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而亚当·斯密的学生们将他的理论修正和完善,建成了经典经济学体系。其影响力之大,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亚当·斯密,还有些鲜为人知的事,他培养了不少成绩斐然的学生,有些学生的成就,甚至超越了他,其中就有马克思、恩格斯、李嘉图、凯恩斯等,他的这些学生,在政治学或经济学里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在当时,不少人对他的名望趋之若鹜,都想成为他的学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学和经济学成就,就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
撇开他的成就,单论《国富论》一书,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学哲理,至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作。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幽默地说:“烧掉所有图书馆吧!因为所有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对于价值尺度或价值的衡量,是书中的主要论述。整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共五篇。第一、二篇谈劳动、生产力及分配间的关系与财富性质及其使用。第三篇讲不同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发展的。第四篇是其核心内容——论政治经济学体系。附带第五篇国家的财政收入。整本书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从个人到国家,从财富的来源到使用,作者由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的经济运行状况入手分析,探寻其内部驱动力和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就如同物理学中牛顿定律的地位相似。
讲这么一个故事,在工业革命前,社会结构比较单一,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占大多数。某个村里,有甲乙两人从事布匹的手工纺织,通过拿到村外里的集市出售收取回报,但两人同时要从事农业生产,否则,布匹所得的回报不能满足其生存需求。甲手艺娴熟,每天能生产更多的布,乙的生产效率不如甲。某天,乙找到甲,对甲说:“我们都希望生产更多的布匹以取得更丰厚的报酬,但是我生产布匹的效率不如你,而你每天还要去耕种,也不能一心一意织布,不如我帮你耕种,你专心织布,然后我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甲答应了乙的请求,于是,两人便分工合作。事实也证明分工后,两人都取得了更高的收入,可见,分工出现后,生产力会相应地提高。在今天,社会分工更加复杂,更加细化,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擅长的或者愿意的工作,因此,这一原理应用得更广泛了。乙每天回到家,他把收入所得的一部分分给甲,但是他知道,布匹的生产离不开甲,而且,甲的劳动取得的收入占比例更高,于是,他把收入更多的分给了甲。此时分配的问题便产生了,分配方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两个人能不能继续合作。乙将每天生产的布匹拿上集市购取生活资料,如果屠夫和面包师不愿意要布匹,那么乙就不能得到肉和面包,但是同样的问题也会在面包师和屠夫身上发生,那有没有一种通行的货物是大家都想要的呢,基于此,货币便诞生了,它是货物,只不过是通行的货物,只是出于便于携带,易贮存等等一些因素,它以我们所见到的货币形式出现了。当货币与物质交换,必然会产生价值尺度的问题。而唯一比较合适用来衡量价值尺度的是劳动。甲乙两人一起工作,时间渐渐过去,当出现了高效率的自动纺织机器时,甲乙两人都贮存了一些资金,两人合伙决定购买三台机器,甲资金多一些,乙资金少一些,于是,两人购进了机器。两人平时所做的工作并没有太多差别,但是当布匹生产出后,两人所分得的收益并不相同,这是因为两人投入的资本不同,所以资本部分所带来利润也不同。
上述内容,正是对书中第一、二章内容的概述,上述两人,正是书中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简化,作者也正是通过这种关系的论述而得出了经济学中的基本要素。当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社会关系时,那么财富的积累与使用就会有更广泛的区域,国家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在其中的地位可想而知,第三章正是依此展开来讨论国家的财富,书名也由此而来。按照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层次来说,人们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必定先于对便利品的需求,而便利品的需求也一定高于奢侈品。农村向城市输入未加工的粮食和手工产品,而城市向农村输入制造业产品。城市经济发展后,就可以进行市场贸易,而对于西欧国家来说,这种贸易就是国际贸易。在古罗马帝国被侵占后持续骚乱的几个世纪里,动荡的社会和一系列压迫的制度地存在,将农民作为首要剥削对象,使欧洲大部分国家农业发展极尽艰难。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城镇居民拥有相对自由的权利和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便利而廉价的海运可以把生产资料带往各国,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都市商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商业不仅带来了财富,同时还促使一大批商人去开垦荒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甘蔗和烟草等经济作物,从而带动农业也取得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欧洲大环境基本与此类似,第三章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讨论来分析不同国家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当作者拥有了大量资料后,便将目光投向了对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研究,也就是第四章的内容。
实际上,“经济学”一词作为现代概念,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从日本翻译引进而来,而其词又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政术”。近代以来,这个词在西方词意扩大,变成了“治理国家的学问”。故也称“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的诞生,基本上也是为国家这个巨大组织服务的。人们在讨论到《国富论》时,常常提到书中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确实也是国富论核心篇章之一。前文所提到推动欧洲工业革命产生的,正是重商主义,而且,此处的商业是自由贸易,是不受政府干扰的绝对自由贸易。为什么要重视自由贸易,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在不同的国家里,人们所生产购入的商品量会按照有效需求进行调节,无论是什么样的商品,通过金银和货币进行国际贸易时,都存在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所输入的金银量超过其有效需求时,无论政府怎样警惕,也不能阻止其输出。反之,政府也无需操心输入的金银量,无论怎样阻止,亦是徒劳。同时,货币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国民资本,通常,货币只是国民资本的一小部分。劳动作为唯一能够普遍地、精确地衡量价值的尺度,所对应的生产力应该是国民资本的重要部分。作者如此推崇自由贸易,难道是推崇商人的利己私欲吗?其实不然,作者认为由于商人出于本身追求利益的目的而去进行的贸易,总会在宏观上对自由经济市场进行调控。人们通常将这一效应称为“看不见的手”。然而对于把“看不见的手”作为《国富论》的核心内容,曾在历史上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在书中只提到一次,且没有进行实质定义,怎么能作为核心要义。但在实际中,这个效应的确有其不小的作用,也能解释很多经济学现象。出于对“政治经济学”篇章在这本书中的地位,所以还是决定引用作者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国家的收入是从何处而来?作者在终篇第五章做了解答。国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赋税,这些税务明目众多:地租、土地生产成比例税、劳动工资税、消费税、人头税等等。作者在书中对这些税一一做了解释,并指出:一个国家想要得到更多的财富,人民生活得更好,就要对税务进行合适的调整,使其更有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几本原理。
整本书读下来,能感受到作者的学说是对政府的干预持反对态度的,他鼓励商业的自由运作和发展。这与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想法又不谋而合,即“治大国如烹小鲜”。小小的海鲜,如果烹饪时一直乱翻,必然会残破不堪。
这本书的伟大使之成为现代经济学的起点,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它的经济学理论一样,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国富论》为经济学所做的基奠工作,也在后世得到蓬勃发展。虽然几百年来出现了多次违背其原理的大事件,如华尔街金融风暴,但整个经济运作的大趋势,依然在本书的预料之中。
新中国初创时国家生产资料嫉极度匮乏,生产力极度低下,政府推行列宁的社会主义,仿照苏联模式施行以“五年计划”为主导的计划经济,市场如同缓缓流动的死水。改革开放后,重新引入市场经济,经济飞速发展,又造成了九十年代初期的物价飞涨,社会乱象丛生。于是再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力图让国家经济运行在正常的轨道上。“摸着石头过河”,最终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的所有制框架。这一切,都早在《国富论》书中。事实证明,思想的力量是一种无国界的永恒,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跨越地域和空间的滞碍。而这也是我们阅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原创首发于有门槛的阅读公众号“读思之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