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73732/bc793caf6446c7a9.jpg)
早餐时,飞来一只小黑虫,停在乔搭好的火车隧道口。
乔惊呼:“有小黑虫!”
我一掌拍过去,小黑虫没了,火车隧道也散了。
“哎呀,对不起,乔,妈妈把你的乐高打翻了。”我说,一边下意识弯腰捡起乐高,要帮他重拼。
“可是妈妈都不知道怎么拼,怎么办呢?”我又说。
“我自己懂得怎么拼,我来。”乔说,一边走过来拿起乐高。
眼看要拼好了,拼装某个接口时,力气用得太大,散了。再尝试,乐高又掉到了地上。
乔着急了,声音里带着哭腔:“总是拼不好。”一边拿着乐高跑到了一旁的沙发上趴着。
“拼不好乐高,你很生气。”我说,“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乔展开双手,横在我面前,说:“不要。”
能感觉到他在经历着情绪的起伏。
我在一旁安静地等待。
等待的过程,我的内心也渐渐有了一些着急,因为担心纠结在乐高的时间太多,早餐的时间不够,然后可能会迟到。
幸好,我没有急着表达这份着急,而是多了几秒钟的沉默和等待。
是的,其实就是几秒而已,乔又重新走了过来,尝试拼接乐高。
这回,他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顺利地重组了隧道。
“哇,乔自己把乐高重新拼好了,都不需要妈妈的帮助。妈妈觉得好轻松。”我说。
我看到乔的脸上也是放松的表情。另外,还有一种满足。
事后复盘这件小事,我的觉察是:跳出自己的惯有模式,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加深呼吸,让自己停 留在当下。
比如,当我不小心打翻乐高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捡起来,并且想着替代孩子,帮他把乐高重新 拼接起来。这么做,是因为我担心引发冲突,想用补偿的行为阻止冲突。而事实上,乐高被打翻会引发孩子情绪,这只是我的想象,真实情况是,当我平静地表达了歉意后,乔的反应是:没关系,我可 以自己重拼。
第二次我差点再次用到“替代孩子”的惯有模式,是在乔有了情绪,躲到沙发角落时。那一刻,我的内心有一份着急,希望能快点解决问题,以免影响早餐进程和上学时间。幸好,我坚守了界限,首先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当乔表示拒绝帮助时,也给到了等待的时间。这样的等待和陪伴,向孩子传递的是对他当下所经历所有情绪的接纳和允许。而当他自己走出情绪时,他的行为也变得更加有效率 。
就像P.E.T.里戈登博士告诉父母们的一个秘籍: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不帮助”。
而要能做到始终把球留在孩子的场地,首先考验的是父母们对自己的觉察——在每一个当下,看到自己内在的波动,不被自己的恐惧带跑,不去到对未来的焦虑,而是,留在原地,看见面前那个真实的孩子,与他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