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能够治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上海的方式解决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伤痛。以下是20句经典语录,好好说话,用爱疗愈人生
1、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
2、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3、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4、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5、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6、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7、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别人猜。社会的节奏很快,人们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打理自己的生活,的确没有很多时间去细细顾及你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要学会清楚、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8、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9、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10、一个过度道德化的社会是可怕的。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11、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适当的示弱,能够达到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效果。
12、生而为人,我们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自己的感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越来越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被很多条条框框所束缚,习惯了服从权威和现实,而非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13、当我们要惩罚别人的时候,不妨问问“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就会发现惩罚其实是很难实现我们的目的的。
14、当我们听到批评时,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语言或者肢体上所反映出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15、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我们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会让我们觉得的很憋屈、很愤怒,因为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是我们还心存疑虑,所以态度会变得生硬。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开始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行为。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人负责。
16、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我相信,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17、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时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情感,例如受伤、害怕、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
18、我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许多事情,我不停的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他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19、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的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20、《非暴力沟通》——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第一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道德评判。指的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认为对方是不对的、不道德的。 第二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进行比较。指的是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会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严格说来,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第三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强人所难。指的是在沟通中,有些人会用批评、指责和命令的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甚至用惩罚相威胁。 第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回避责任。指的是有些人会为自己找借口,来逃避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应负的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