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做了齐国的客卿以后,先后走访了下面五个城邑,就像现在政协委员到各地调查研究,然后回来向行政部门提出自己的工作建议。
孟子到了平陆邑以后,经过一番走访,他对平陆大夫孔距心说:“如果您手下的卫兵,一天之内三次脱岗,您会开除他吗?”
孔距心回答说:“哪里能等到三次,才让他走人!”
孟子于是说到:”那您脱岗的次数还要多啊。现在是灾荒饥馑之年,您治内的百姓,老弱病残者辗转流浪,弃尸于荒郊野外,青壮年则四散逃荒到各地,差不多有上千人的吧。?
孔距心连忙分辩说:“这种情况,不是我能改变的。”他是意思是说,他的职权有限,开仓赈济,减轻徭役等政策,必须由齐王来做决定。
孟子听了以后,给他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如果有人被雇为别人放牧牛羊,那他一定得为牛羊找到牧场和草料,如果没有能力找到牧场和草料,他是不是应该把牛羊交还给人家,辞去这份工作?还是说站在边上,看着牛羊被饿死?”
孔距心知道自己没有尽到父母官的职责,于是虚心认错到:“这确实是我的罪过。”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官员都能体察到百姓的疾苦,也认为上面的很多做法不对,但一般都会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姿态,最多发几句牢骚,把责任推给上级,推给文件规定,似乎自己是没有责任的。孟子的比喻尖锐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舍不得头上的乌纱帽,舍不得那份俸禄,所以就打发着过日志,尽职履责是谈不上的。
小时候看过一部古装电影《七品芝麻官》,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孔距心虽然不能解除百姓的疾苦,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所以回到都城以后,孟子在齐宣王面前,还是表扬了他。
回到都城以后,孟子对齐宣王说:“为大王治理城邑的地方官,我见过五个。能够认识到自己过错的,只有平陆大夫孔距心一个人,齐王问怎么回事。孟子于是将自己与孔距心的谈话内容又给齐宣王复述了一遍。
齐宣王听了,知道孟子的意思,于是说道“这是寡人的过错。”
齐宣王是认了错,但并没有具体的行动,孟子到齐国就是为了推动齐宣王实施王政,但是齐宣王的大梦是称霸天下,因此无论孟子如何苦口婆心,旁敲侧击,齐宣王只是表面点头,却没有任何行动。因此齐宣王不配做民之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