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中提到,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十分清楚也不想弄清楚东西的真实价值应该被标成多少价格,人们看中的是自己的某个决策是不是赚到了。
关于是不是赚到的问题,大多是人考虑的是同款商品的购入价格,而忽视商品除去有自身的货币价格外,还拥有一个重要的属性--使用价值。
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多数会被价格的优势所吸引,商家也会就价格问题推出一系列的“陷阱”。回想一下,我们购入的所有物品,有多少是因为价格诱惑而购买,又有多少是因为真实使用需求而购买,有多少在购买之后闲置,又有多少在购买后发挥了真实的功效?
付费课程
当下的付费课程漫天都是,随便打开一个社交软件,都会看到平台推广的各式各样的课程。微信上的一块听听,知乎live,喜马拉雅,得到等等,好像在这个时代,没有买过付费课程的,都无法跟大家在一起聊天。
不是说付费课程不好,而是这些付费课程真的说你所需要的吗?是你自己完全不能总结,需要靠他人提点才能达到的段位吗?就算购买了付费课程,你真的利用它们获得收益了吗?
我周围有个别朋友,付费课程充满了手机内存、朋友圈、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然而当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好像是失忆了一般,一秒回到学习之前的状态。
这应该就是典型的,“道理都懂,依旧过不好一生”的人物原型。纵观TA买过的课程,其实很多都是经典基础课程,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很好理解也便于应用。那为什么听过课程之后,仍旧没有太大提高呢?自己琢磨了很久这个问题,后来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输出!
就好像我们刚接触数学的时候,那些公式、法则,最终都要归结到应用题里,去解决好实际问题,才是基础数学的功效所在。我们订阅的这些课程,如果没有倒逼自己输出的过程,如果没有快速运用于实际案例的过程,它终究是一堆存在于脑海的公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慢慢遗忘。付费课程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将它的所有内容,想办法运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知识变现,才是知识价值的体现。
双十一购物节
说到双十一购物节,可能很多朋友都有过剁手的经历。从早些年的“疯狂”购买,到如今的谨慎下单,双十一缔造的神话,既是国民购买力的体现,也是商家“价格陷阱”的最真实体现。
首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的是,双十一期间的打折,只是商家在商品价格上做出稍许的让步,并不是亏本买卖。我们花钱购买,商家赚钱盈利,这个模式不论是不是在那天,都是不会改变的。其次,大部分商品都会有保质期存在,过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失去原本的价值。所以只有买回来使用的商品,才是决策上能够赚到了的商品,而那些买回来被囤积的商品,大多数时候,还会带来我们额外的不必要的开销。想想那些躺在衣柜里一年都没有穿过一次的衣服,因为便宜而买来并不是很舒适的鞋子……
商品的存在,最应当考量的就是其使用价值,满足我们的需求之后,才是对比其价格。生活中我们往往本末倒置,才会造成钱是花出去了,事情还没有解决的现象发生。希望在未来的每天,合理规划我们的开支项目,做到物尽其用而非花钱买心安。毕竟,最赚钱的决策是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