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包包写的一篇文章,优质理工男博士,月薪30万,被一大专学历女生吃死了,男生的妈妈觉得女生血红大嘴,精瘦身子,花钱如喝水。女方父母去日本住6万一晚上的宾馆,看的我好乍舌啊。
这俩真是极品了。
我见识少,还没有见过谁月薪30万的,也没见过谁住一晚6万的宾馆。包包作为分析人性的公众号号主,理性客观看待这件事,在文章中将该女生说是奢侈品女生。我觉得脑子里一团乱,简直是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了。
早上没有起床的时候,想起周子老师的财商之道,财商是什么呢?究其实,是一种思维,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尤其是对于大众看来,负面的情境中,思维的不同。
比如,对于贫穷,一般人会想着好好工作,努力赚钱。而拥有财商思维的人,大概会想着找个什么行业来做,即使没有那方面的知识可以去学。
感觉力不从心。早上醒来的太早,现在脑子还是混沌着。
一点小事就很焦虑,可以说是负能量的体现了。比如在机场吃饭,离登机口有50米远,时间上离起飞有两小时,有的人就觉得要快要快,不然可能就登不上飞机了。而淡定则是纬次比较高的能量了。推算下时间,足够了。
诸如此类的小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淡定和焦虑差别不止一星半点儿。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即使你原本淡定,也莫名被带的焦虑了。
解决问题需要我们静下来思考可能的方法,而陷入焦虑中,只会困于眼下的场景,找不到出口,费力挣扎。
当年父母在土地上流血流汗,天天风吹日头晒,一年到头换不了几个钱。我还记得小时候卖西瓜,5毛钱一个,一架子车大概就是三、四十元。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妈妈都在灯下忙活,直到天亮。
而村里人有出去打工的,日子相对活泛很多。可是那会是尽管出去读书了,我和弟弟都没有劝父母出去找钱的思维啊。我心里脑袋中时刻记着家里的困难情形,束手无策。直到大四毕业后才做了家教,因为此前我都对自己没有什么认知,觉得自己不行。自卑是一种力量,足以牢牢将人锁在无形的笼子里,动弹不得。
工作近10年,出去看的地方多了,才发现人家外边的人赚钱容易地多啊。于是开始劝家里的亲戚走出去,到外边去谋生。但是我说了很多次,亲戚都说,家里的地丢不开手,出去了地就荒了。当时的我很着急,也不明所以,只觉得他们真是眼界不开呀。现在看,可能和我之前的心境是一模一样的,那就是自卑,担心自己出去之后什么都做不了,会饿死。
这两年,曾经我劝过的亲戚出去干活了,收入明显比以前多了很多,比如地里一年1万元,出去一年好歹2万元。尝到了甜头,不用说,自己也知道出去了。
真想大哭一场啊。
多少人把日子过得像生活在地狱里。
明明两口子天天在一起,却是指责抱怨不断,无法体谅对方的情绪,更谈不上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没钱的为钱吵来吵去,有钱的为下半身不断作妖。既没有多少钱,也能平和喜悦过日子的,就属于比较稀缺的婚姻相处模式了。
是什么决定着我们的婚姻质量?
底层思维能力,这只无形的手,潜意识之手悄无声息地引领着我们的方向。
我们为何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指责呢?因为我们的父母亲做了这样的榜样,他们面对生活中诸多问题只想证明谁对谁错,或者压根儿父亲就是充当不存在的角色,要听从父母的啊,是他们意识深处的主旋律,一方面痛恨父母阉割自己的情绪和意志,一切唯父母为大;另一方面,又无法遏制内心火山般的怒火,只好把这些怒气发泄在无辜的妻儿身上。妻儿感受到这种怒气,自然无法平和地生活。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是第一位,我很赞成。
父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好好爱ta的妈妈,我很赞成。
孩子稳定的精神内核,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点滴成型,最终铸造出ta自己的人生。
最近其实我有些迷惑了。不知道到底是要孩子小的生活,控制ta按照父母的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还是给ta空间,让ta自己去摸索自己的节奏。尽管眼下看,可能ta会比较落后。可是我是实实在在感受到自我弱小的巨大伤害。不想让孩子重复我的老路,可是心里又有些犹疑。
孩子和树木一样吗?从某个角度看,一样的。他们都是从小长到大,需要阳光雨露。树苗小的时候,我们那里的人冬天可能给ta裹个毡子什么的,怕ta冻着。现在很多树上吊着营养液的袋子。孩子呢,ta年岁很小的时候,背着沉沉的书包,坐在教室里,好几个小时,每天想着要做什么作业,对于ta幼小的心灵,会有什么影响吗?这些如果是生活常态,可能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是回到家后的无形的东西:父母相处的质量直接对孩子的人格上色。父母如果相处不愉快,无疑会把注意力和视线转移到孩子身上,于是孩子到家之后,就进入了一个粘稠的目光之网,盯着孩子,一会儿批评孩子坐姿不对,一会儿告诉孩子做作业要专心,一会儿告诉孩子不能玩游戏.......
我如果是个孩子,我真的好烦啊。
这大概就是我家孩子和其他孩子现在的心声吧。
孩子天然具有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却无意间被父母教育地失去探索欲和求知欲。等到孩子长大,父母惊觉,妈呀,怎么我生了这么一个平庸的孩子。
是时候关注家庭内部关系了,是时候关注内在自我了。所幸,很多人已经行动起来了。
下午和同事A坐着聊天,谈到我们都认识的一个男同事B。B家有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胖乎乎的,很可爱。因为住地近,有几次我们看到B下手很重地打孩子,孩子哇哇大哭。我表达了对这点的看不过去,曾经当面劝过B。今天A说:
“你是不知道,男孩就得管严点,你不管他,他就像老虎,杀人放火都敢做。你这性格只适合养女孩儿。B天天一堆事儿,脾气很容易上来。”
我暗暗心惊,没有说话。下午想起来,老是在无意识想他说的这些话和那个同事所做的事情。我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呢?是那句话,B一堆事儿,容易发脾气 。这不是妥妥地不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吗?孩子能招你什么事儿,你不过借着自己的事情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而已,自己不自知,还觉得自己教子有方。而我只看到家暴男的成长过程。可是我却没有能力劝他住手。
难道你要说,那孩子不得体谅大人的不容易,看看他爸那么辛苦,还这么不懂事。可是诸位,这个毕竟只是个5岁大的孩子,你的情绪你自己尚且不能负责,还要让孩子替你分担,真是好以自己为中心啊。
我们聊起重婚家庭里的孩子,有的阳光开朗,完全不受影响,有的沉默寡言,小错误不断。有个女孩父母离异后,分别组建新家,各自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女孩跟着她爸生活,她爸做着不大不小的生意,但是每周150元的生活费,都让女孩问后妈要。有一次,女孩回家比较晚,因为学校和家距离本身比较远,她后妈直接电话里吼她“太晚了就不要回来了,你在哪就在哪。”我们听了很感慨,也无语。同事A总结到,坏事就坏在女人身上,男人一般比较能接受别人家的孩子。当时我点点头,很有些同意。
后来想想还是觉得他话里话外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恐惧,恐惧男孩子不严格就会变坏,女人都靠不住。这也对应了他和他妻子的关系,他必须说一不二,妻子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早上我们一起带孩子开车出出去玩,我在副驾驶座上。窗外雾比较大,我看着他开着快要撞到路边道牙上,不免出声提醒他,他直接摆摆手,
“我开车,你别说话。”
“嗯嗯,好。”
我很识趣地闭了嘴,车里其他人也都没有说话。
想起之前我开车的时候,他在副驾驶上一会儿提醒我“小心拐弯”“慢点”,心里就呵呵呵了。
他又何尝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别人。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也是终点。
一如我父亲,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视妻子和女儿如无物,如果有,那便是听话,听话,再听话,以维持自己作为男性的尊严。为了他的尊严,搭上了母亲的一生和我的半生。
中国父母的想法真的是让人无语。小时候,不管男女,要求你们一定要听父母的话,要往好处做人做事,长大了,要求你能为自己的工作婚姻负责,做到诸事完美。就像小时候告诉你你这不好,那不好,长大后告诉你你一定要自信。
我们说要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可是我们却无法接受孩子遭受挫折的样子。
上学的时候告诉你不要早恋影响学习,免得受渣渣的伤害,毕业了就希望你婚姻一帆风顺。
如果爱我,你就抱抱我;如果爱我,你就亲亲我;如果爱我,你就夸夸我。
给人力量的不是拳头和语言暴力,而是抱抱、亲亲和夸夸。
你教会我淡定平和,爱伴侣爱家庭,我会无意识走向幸福;你教会我发脾气,焦虑,我会无意识走向虚弱无力。
孩子,你慢慢长大,人生路上处处有风景,愿你一路淡定、轻松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