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绘本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是以儿歌或者诗歌的形式呈现。
比如《中国童谣》,里面有很多朗朗上口的童谣,譬如《数鸭歌》:
门前大桥下
有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
二四六七八
嘎嘎嘎嘎
真呀真多呀
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中国童谣》(绘本版)
再比如,《诗歌绘本》,里面的诗歌充满着无穷的魔力,就好像走进了另一个幻想世界中。譬如诗歌《木桶和雨滴》:
雨滴和木桶
说了一夜的话
隔着窗户我听见雨滴不停问:
“对吧,对吧?”
老实的木桶
不知道怎么回答
只好将雨滴的话
统统记下
《诗歌绘本》——木桶和雨滴
002
如果你想以儿歌作为学习活动,首先你要意识到做这件事的目的。
请你花1分钟思考一下:如果以儿歌作为学习活动,能够达到什么目的?
好啦,我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把儿歌作为学习活动可以让儿童学习到以下的核心经验:
1.词汇
在儿歌中,经常出现实词,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等。还有一些虚词,比如拟声词。
2.结构
由于儿歌的分类不同,它的结构也会随着改变。
按照儿歌的行数格式可分为“绝句型”儿歌、“自由体儿歌”。
按照儿歌每行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三言”“五言”“三三七言”,或者杂言儿歌等等。
当儿童发现儿歌的叙述方式的不一而学着去分析设计人,那么他们也就慢慢学会仿编儿歌,穿着儿歌。
3.情节
有些儿歌包含着起因、经过和结果,比如《孙悟空打妖怪》,就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用儿歌的方式把故事呈现出来,提升孩子的倾听能力,培养之倾听习惯。
除此之外,从儿歌的韵律和节奏中还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运用和表现,在儿童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可以在现儿歌中的人物、动作、表情、节奏等等,还能让他们联想到生活经验或者用想象力去运用和表现学习过的儿歌。
003
既然开展儿歌学习活动那么有意义,怎么去组织和教学呢?有以下6个方法:
1.选符合儿童认知能力的儿歌;
2.用三种教学策略激发儿童对儿歌学习的兴趣:提问策略、主角导入策略、猜谜策略;
3.分句和分要素帮助儿童掌握儿歌内容;
4.鼓励和引导儿童分析儿歌结构;
5.激发儿童想象力,鼓励他们仿编儿歌;
6.在游戏会延伸活动中结束活动。
004
案例:儿歌《孙悟空打妖怪》
1.教学目标:
让儿童说出儿歌里的人物,模仿人物中的神态;
让儿童了解儿歌里的故事情节,理解唐僧师徒取经的艰苦。
2.儿童年龄:4~5岁
3.教学过程:
1)先提问策略:小朋友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听过西游记的故事吗?)
主角导入策略:教师戴上角色的工具,让孩子喊出人物名称。
猜谜策略:唐僧取经会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这次唐僧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不否定儿童的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2)首先教师完整的朗读一遍儿歌,接着展示图谱,引导儿童观察细节,并利用上面的三大策略中的第一二个策略进行教学,最后总结儿童的思考和结论。
3)引导儿童分析儿歌结构。
4)延伸活动:画出唐僧师徒中的你最喜欢的一个,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005
在做儿歌学习活动的时候,切忌让儿童跟读,这样的话就变成了机械式学习,大大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仿编儿歌的能力需要认知能力较强的儿童,并熟练儿歌结构,才能够进行仿编。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犹如权威一样,让孩子更有信心去创作和学习。
让我们和儿童一起读儿歌,学儿歌,玩儿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