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是,周五,晴,4-15度
两天读了两本马国兴老师的书:《阅历别裁》和《写心》。大家都说我做事认真,与马老师相比,他才是真认真。我只能算三分钟热度。马老师与我同岁,他1995年创办一份《我》的手抄报,一直坚持了21年,一共出了75期,此后开通公众号“杂览”,承担起这份民间读书报的功能。他还将手抄报印刷出版,书名《纸上读我》,分别出了两辑,在2018年郑州举办的民间读书会上作为纪念品赠送给与会书友,我有幸参加,也有幸获赠。那届读书会是由马先生主办的。
因搬家,《纸上读我》一时找不到,印象中他手抄报的内容主要是阅读的笔记、摘记。记得读小学时也常有编报纸的假期作业,我自己也出过一期《草宁斋读书报》,这是一项极耗时、极费神的事,更何况马先生还是手写的。他说,他的几项工作都是手抄报介绍的。他除了人生第一个工作与书和文字无关外,后一直从事图书、编辑行业。先是在郑州三联书店,后在《百花园》、《小小说》做编辑,同时也是知识界高端杂志《读库》的编辑。我想,任何一个文化行业的老总见到一个人能将别人视为小儿科的手抄报办得如此长久且别具一格,就没有理由不看上他。
读马老师的文章,应该说文学才华中规中矩,他的长处是资料扎实。《读库》杂志的文章要求有趣、有料、有味。他的文章料足,偶尔有趣,余音绕梁之味倒不常有。《我》的读书报是其资料扎实的来源之一,还有坚持写了几十年的日记。他的这种积累癖应该源自家族遗传。他的祖父,曾将他几十年与父亲的通信全部编号保存。他后来整理出版,书名为《父子家书》。他还曾收集过故乡的民间语言,编写《爷爷语录》、《故乡流言》等。
他写的《家长的小升初》、《中考魔方》及高考的文章,可以作为本世纪中国教育史的一手资料。
我曾做过文秘工作。现在小年青问我如何写好公文?我说,多积累,日常的信息工作就是材料的积累。信息工作做扎实了,大材料不过就是裁剪拼接的功夫。这样写出的公文内容充实,就不只是抄文件,喊口号。
读了马国兴老师的书后,才明白,此法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对于一些文学天赋不是特别高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感染人。
本想好好写写阅读心得,晚上看了部电影《消失的她》,看完已近十点,只能简略介绍。对待文字,真该好好学习马老师的认真。
若有书友读到此文,请勿转给马老师。我不希望简书网址被圈内知道。我喜欢绝对的书写自由。
网友评论